20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正式揭牌,这意味着深圳在推进教育国际化上迈出了坚实一步。此前一天,深圳市政府与华南理工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三方将在深圳合作创办创新学院。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包括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一批中外合作高水平大学和办学项目落户深圳。
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20日在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举办的国际教育合作论坛上表示,深圳高校数量与在校生规模偏小、办学层次和水平有待提高,与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不匹配,因此要快速提高高等教育规模与水平,学习、借鉴新加坡的经验,走引进优质国际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她表示,很多引进的中外合作项目目前还处在筹备和起步阶段。希望经过今后10年的努力,让这些项目都能在深圳形成好的办学机制,生根、开花、结果。她还透露,深圳最近在申报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希望得到国家更多政策的支持,让深圳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有更好的保障。
走引进之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深圳高等教育为何要走国际化之路、为何要频频引进国内外名校来深圳办学?郭雨蓉在20日的论坛上作了详细的阐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各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日趋紧密,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提出,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制高点。”郭雨蓉说,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准确把握机遇,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特别是引入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是提升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途径。
她说,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深圳,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迫切需求。而深圳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证明,大学的发展,城市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期的积淀和持续的努力。深圳只有35年的历史,这方面确实遇到了很多压力和困难,既然深圳有很多经济方面改革开放的经验,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尝试,通过开放合作、创新机制这样的路径,能够缩短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实现超越式发展。”
“没有开放式的城市高等教育体系,就无法集聚更多的国际化高端人才,无法为国际化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郭雨蓉表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需要,也是服务深圳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郭雨蓉透露,深圳确立了紧扣城市和产业需求,快速集聚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式、创新发展高等教育体系的思路。
办学定位高端,紧贴深圳产业需求
记者了解到,经过5年的努力,深圳已经汇聚了28所国内外顶级高校来深合作办学,一批中外合作高水平大学和办学项目在深圳落户。目前多个项目已有实质进展,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在2014年开始招生;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今年9月也迎来了首批31位博士生;而深圳市政府、北京理工大学、莫斯科大学合作举办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今年8月已经获得教育部批准筹建;天津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项目,也从上海移师深圳,今年招收了首届硕士生。
据郭雨蓉透露,深圳与全球前100名大学中的约40所高校开展了沟通和联系,拓宽了优质高等教育的引进渠道,初步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的深圳高等教育特色。
记者梳理发现,深圳选择合作的国内外大学均是知名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在定位上都较为高端,且与产业、前沿科技紧密相连。例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其目标是培养全球科技领袖和未来企业家,围绕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三个主题领域开展研究;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将设立生命科学、环境新能源等学科,瞄准全球科技产业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新能源、环境、生物科学等两校优势学科;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以建成世界一流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将致力于开展精英教育和高水平研究活动,为中俄战略合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
目前深圳已有的合作办学项目中,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进行本科教育外,其他几乎都以硕士、博士为主。此外,多个项目都提及其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机构。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学院已在深圳完成注册,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属于教育、科研的非盈利机构,清华大学只是其指导机构。而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体现公正性,不受传统体制的束缚。
郭雨蓉表示,深圳在国际化办学上虽然有成绩,但距离社会需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很多项目目前还处在筹备和起步阶段,如何让这些引进的项目,不仅落地,还能够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是我们在思考并且继续努力的问题。”
郭雨蓉称,根据设想,经过今后10年的努力,让这些项目都能够在深圳形成好的办学机制,让深圳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不断提升,科研合作、协同创新不断深入,而且教育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形成深圳高等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他山之石
新加坡“10所顶级大学计划”
郭雨蓉透露,深圳要学习新加坡的经验,走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快速提高高等教育规模与水平。她介绍称,1965年建国的新加坡,虽然目前人口只有547万,高校却有15所,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都是全球排名100以内的高校。从1998年开始,新加坡实施了“10所顶级大学计划”,即在10年内吸引10所世界一流大学到新加坡合作办学。经过多年的努力,陆续引进了麻省理工学院、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等名校合作办学,高等教育实力得到迅速的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 怎样办才有意义?
观点
深圳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应该注意什么,从而让这种探索更加有意义,也真正补上深圳高等教育的短板?对此,专家也给予了很多建议。
必须发挥“杂交优势”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表示,强烈希望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走一条“全球本地化”教育道路。他认为,该学院并不是将清华、伯克利、深圳拼在一起做一个拼盘,而应该形成全球化视角,同时要有本地化的深度,要尽可能地与深圳多互动。课程设计也不必拘泥于清华、伯克利本校的课程设计,否则就丧失了一次难得的因开放而带动改革的机会。他认为,不用好深圳,该项目就谈不上成功。
杨斌提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清华也好,伯克利也好,都要不断提醒自己要有耐心,“最怕一个办学项目今年建,明年就要有收获。”他还提出,项目或者学院的优势在于特色。一个学院如何体现其独一无二很重要。就像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要不同于清华大学、伯克利大学,要有“杂交优势”以及超越“母体”的特色和优势。
办学质量要超越“母体”
此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在谈及中外合作办学时,表示办学要谨慎,不能速度太快,而应以质量为主,“办大学不是办公司和工厂,如果办的质量不如校本部,就没有必要办。”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姚英学此前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该鼓励,但需要理性思考,不能为了做而做。同时,办学规模怎么去测算好这是一个问题,要做好更长远的规划。不要陷入一种境地:办学几年后不扩张很难运行,扩张建设的话又没有土地等资源配置;另外怎么考虑合作对方的利益诉求、做好各方协调,这也很关键,“如果合作方利益得不到满足,即使签了协议,也很难响应你的发展。”
国际合作不是开“麦当劳”
深大副校长李凤亮表示,目前这些合作都是刚刚开始,还没办法评估效果,“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创新,甚至允许尝试失败,但也要冷静地思考想做什么,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有专家提出,教育国际合作不是到处开“麦当劳”,合作办学也并非一合就灵,让外来的高等教育文化在深圳生根开花结果而不是水土不服,还需要深圳不断探索。培养创新型的国际人才,需要检视、破除原有教育理念、体制中的一些弱项和短板。也需要合作方不断磨合,在遇到一些挑战时,要寻找最大公约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