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五个金牌项目团队的故事

首页 > 

高教

 > 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五个金牌项目团队的故事(图)

在“互联网+”的创业天地里翱翔驰骋——五个金牌项目团队的故事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今天在吉林大学落幕。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300支优秀团队入围全国总决赛,经大赛专家委员会评审,总决赛最终产生金奖34名。34个金牌项目涉及“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等不同类型。

这些金牌项目是如何产生的?其背后都有着什么样的精彩故事?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了其中的5个团队。

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五个金牌项目团队的故事1

参赛选手赛前正在调试比赛用的模具。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文化

“采薇民绣”识得云南绣娘面

[阅读提示] 获得金奖的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采薇民绣”项目,通过“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的思路,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云南民族刺绣“跨界”到互联网平台上,开创了一条“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高校(产品研发中心)+公司(销售平台)+绣娘(产品生产)”的现代化民族刺绣产业链。他们寻找创业导师的目光像渴求风投一样炽热。

刘玺和她的团队是唯一以“非遗文化”项目杀入决赛的。

在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就学的刘玺,偶然在大街上看到美丽的民族刺绣服装,在了解了服装所代表的含义后,她便疯狂迷恋上云南刺绣。

半年前,她与团队成员仇健共同拿出3万元,成立了昆明后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今年8月,她们在现任指导老师徐东明的带领下,深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整整15天,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绣娘同吃同住。

最初以为来到洱源县就可以看到当地人会穿着具有白族刺绣特色的服饰,可他们失望了。村里只有零星的几位老人还穿着白族的传统服装,也只有村里的老人才懂得古老的白族刺绣针法。

回到学校,他们冒出一个新想法——帮助绣娘脱贫致富,让白族刺绣这个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并发展。随后,仇健和徐东明借助互联网,设立创业项目“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民族刺绣——“采薇民绣”。刘玺担任“采薇民绣”项目负责人,后招募同学杨钦龄、明超、桂佳斌等13人组成“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民族刺绣——“采薇民绣”项目组。

在云南省大理地区,历史悠久的白族刺绣以其独特的技法、丰富多彩的纹样图案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刘玺团队在调查中发现,全国刺绣市场销售额80%为苏绣、12%为湘绣,云南少数民族刺绣的比例不足5%,这也表明白族刺绣有极大的潜力和前景。他们通过微信平台建立“村村通”联系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进一步整合绣娘资源,建立云南少数民族绣娘库,目前初步签约普通绣娘102人,创办了刺绣传习所。他们还聘请楚雄、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公司技术总监,收集遗失在民间的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图纹集,逐步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图纹库。

在冲金奖比赛答辩环节,评委询问项目中是否有老师的股份?刘玺说学校团队中只有仇健和自己,自己51%,仇健29%,而目前所有投资不过13万元。他们在计划书上这样写着:愿意出让30%股份,吸引500万元的风险投资,该资金主要用于创办刺绣传习所,签约专兼职绣娘;购买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图案、纹样,建立图纹数据库等。

东北深秋的风已经能够刮起衣角,在四处寻找风投的刘玺何时能等到一场温暖而适宜的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