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布局进入“微调时代”

首页 > 

地方

 > 浙江

 > 乡村学校布局进入“微...

乡村学校布局进入“微调时代”

9月16日,新学期开学已过半月,有着87年历史的重庆云阳县全心小学,没能等来一名学生。

这里曾经有12位教师和500多名学生,还被当地政府评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标杆,而近年来随着生源逐年减少,教师或分流或退休。与地处乡村的全心小学面临同样窘境的学校不在少数,即便是条件稍好的院庄中心校,生源也大幅减少。虽然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但生源减少的乡村学校究竟该何去何从,仍然值得认真探讨。

生源减少的乡村学校,不外乎面临“撤并”与“坚守”两种选择。在经历十多年大规模撤点并校之后,人们对乡村学校的“撤并”依然心有余悸,继续“撤并”难免让人心生困惑。然而,在笔者看来,虽然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基本结束,但区域性、局部性的布局调整并不会就此停止。

基于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推进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布局调整将始终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相伴相随,“撤并”部分生源减少的学校依然在所难免。但需要注意的是,“撤并”应当非常慎重,对于乡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有一个通盘考虑,毕竟学龄人口还会出现波动,眼下看上去可行的“撤并”,对于将来则未必是适宜的。这也恰恰是在“撤并”之前需要进行充分考察、调研和论证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说对部分生源减少的乡村学校进行“撤并”尚在情理之中,那么当面对区域内一大批生源减少甚至没有生源的乡村学校时,可能更需要的是对自身办学与定位的反思。“撤并”与“坚守”的选择也要非常审慎,毕竟这关系到乡村学校的整体布局,更关系到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当前,乡村学校生源下降有多重原因,一方面,随着学龄人口数量减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总量有所下降。同时,大量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客观上也导致乡村学校生源有所减少。另一方面,出于让孩子接受更加良好教育的考虑,家长主动放弃乡村学校的就读机会,送孩子进入城镇学校就读。学生离开本土导致的乡村学校“空壳”现象,既有劳动力流动原因,也有教育自身原因。哪里的教育质量高,学生就会流向哪里,这恰恰是城乡教育不均衡的一种真实写照。

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和城镇学校存在较大差距,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导致乡村学校生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选择基于重振乡村教育、办好乡村学校的“坚守”,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担当,因而弥足珍贵,毕竟“撤并”不是改变乡村教育面貌的根本之策。虽然基于重振乡村学校的“坚守”会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但下更大气力办好乡村学校,使之逐步缩小与城镇学校的差距,也是乡村教育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所在,毕竟乡村教育不能永远是低水平、低质量教育的代名词。

让更多乡村学校摆脱生源减少所带来的窘境,做强乡村学校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而打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亦是一条重要的解决路径。当前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调等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亟须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提供保障。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无疑为改变乡村教育面貌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包括进一步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等在内的政策,对于重新打造乡村教师队伍、改变乡村教育面貌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国家政策已经明确,如何不折不扣加以落实,需要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

从长远看,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不会就此消亡,乡村教育也仍将长期存在。规范布局调整,重振乡村学校不能只是停留于口头,也不能重走低水平发展的老路,而要有实实在在的振兴之策,否则乡村学校难以重新赢回家长的信任,乡村教育面貌也难有根本改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