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激活校园创新创业细胞

首页 > 

人才

 > “互联网+”激活校园...

“互联网+”激活校园创新创业细胞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互联网+”概念,正式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十月,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在 吉林大学举行。作为一项全新的赛事,比赛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标志着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 业的进一步融合与连接。对于创新源头的高等院校而言,如何融合、怎样连接,重塑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放大创造力,孕育更多的创意,激活校园每一个创新创业 细胞呢?为此,本刊特约吉林省部分高校校长一起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于英焕 季洪涛

访谈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 李元元;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刘益春;延边大学校长朴永浩;长春理工大学校长 于化东;长春工业大学校长 张会轩;北华大学校长李延忠;吉林农业大学校长 秦贵信;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宋柏林;吉林财经大学校长 宋冬林;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湘富

融合连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旁白: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说:“今年总理的报告提‘互联网+’,下一个风口我感觉是互联网走出我 们所谓的新经济这个圈子,走到更广阔的天地,跟所有行业结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风口。”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中国传统行业之一的高等教育,知识的封 闭性、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主持人:有学者认为,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是发动机。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是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的关系。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正确认知“互联网+”时代?需要做出哪些应变?

李元元:18世纪中后期以来,每个世纪之交的前后四十年间,都是生产力推陈出新、升级换代的深刻变革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时 代,第二次是“电气+”的时代,第三次是“电子计算机+”的时代,进入21世纪则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由工具变为主导,关键是 要思考和明确通过互联网平台,“+”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必然是“互联网+教育”。如何“+教育”便是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议题。 吉林大学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将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学校深化综合改革三者相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 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一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通过实施慕课建设计划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二是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分类指导,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培养塑造学生创新能力和互联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吉林大学承办首届中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以大赛为抓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 业。

朴永浩:今年政府将“互联网+”纳入国家行动计划,我理解是重点推进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深层经济结构转型。在推进高等教育 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上,延边大学注重结合多元文化、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第一,改革大学外语教学模式。我们在原有“大学 英语”“大学日语”两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零起点“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朝鲜语”“大学俄语”4门必修课程,“高级英语”和零起点“基础日语” 两门选修课程,发挥地方综合性院校的民族优势和东北亚的区域优势,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第二,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新生研讨 课、多元文化课、核心通识课,内容或与前沿领域有关,或与学校民族特色相连,带领学生走进一个更加精彩的学术空间。

于化东:“互联网+”的主要特质之一是跨界融合,对高等教育来讲,我认为首先必须跨越思维观念之“界”。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 一个问题更重要。其带给我们启示: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事实上,教师的创新能力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 视。我们应该从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入手,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使其在参与交叉学科和综合发展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受到创新训练。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学校 将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主干学科的青年教师安排在空间激光通信、纳米操纵与制造等多个领域不同的研究中心,由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校内的资深专家 亲自指导,参与多项前沿课题研究。

刘益春:我与于化东校长的观点基本一致,“互联网+”背景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培养尤为重要。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我们在为社会培 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和知识的师资方面进行了多年持续不断的探索。2007年,在东北地区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在国内率先提出并践行 “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U-G-S)三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构建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非师范专业的人才 培养,借鉴了U-G-S模式的成功经验,自2013年开始积极探索“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U-G-E)三方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此 外,我们还在基础学科以“基地班”的形式,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顺势而为:营造开放式创新生态

旁白: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可以实现自循环的。“微信之父”、腾讯公司副总裁张小龙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让所有的生物能够在森林里自由生长。高校是社会创新的“森林”,创意、创新、创业的生态循环离不开阳光、水分和空气。

主持人:“互联网+”究竟能“+”多少,我们无法想象,这取决于人们基于实践的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大学生这个思维活跃、创新能力极强的群体一旦投入到实际中,便能迅速燃起创意的火苗。今天是创新创业的最好时代,高校如何塑造创新教育生态?

宋柏林:《易经》有言:“倾否,先否后喜。”意指人由自我封闭的状态,转变为开放的状态,最后达到欣喜的状态。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 置基本依照专业和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而定,由此带来的专业人才在知识广度上相对薄弱的弊端日益显现。“互联网+”时代,高校必须打破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固 有的结构和边界,建立跨专业、交叉选课、按需选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开放式课程体系。目前,长春中医药大学正在通过实行校园网络全覆盖,尝试将中医 学、中药学经典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重要衔接点,移至互联网、移动终端以及各类在线课程平台上,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放,实现知识学习生活化。同时,构建形成 性、追踪式新型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内外学习、师生互动作为主要观测点进行系统考核。

秦贵信:我完全赞同宋柏林校长“先倾后喜”的观点,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育人的全 过程。以我校毕业生张家琦创办鲜花速递同城淘宝店为例,经过3年多的经营,与国内300多个城市3140家花店建立合作关系,交易额达到700万元。虽然 这种创业模式并非始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但他充分运用了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思维。再者,高校更应该作为一个社会的知识源,运用“互联网+” 思维和手段,延伸外部创新生态。在历届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我校在菌菜基地展馆设计、布展时,突出其创业创新、科学研究及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 特点,将其打造成了一个集自然博物、历史传承、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产业示范于一体的精品展馆。今年,菌菜基地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一个非常好的 知识辐射源。这些都是“互联网+”思维带给我们的改变。

张湘富:知识是信息的子集,信息是数据的子集。“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愈加重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可以使 人才培养实现“精确制导”。我校与长春市政府联合建立了全市区域卫生信息交互平台,采集全市各医疗网点的医生信息、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 历等信息,实现医疗机构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以此平台为基础,学校开设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政校联合培养,充分发挥软件应用、职业环境和实训场所的优 势,培养具有统计分析、计算机技术、医院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现已成为学校特色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医疗、护理、药学、 口腔等工作站的数据和电子病例等信息,提高了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和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精准化,为学生打造最优学习路径,为教师提供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大数据智 能解决方案。

智慧校园:全力发展众创空间

旁白:“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2014年,新加坡提出“智能之国”计划,把全世界年轻的创业人聚集在一起,提高整体创造力水平。被称为“创新国度”的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欧洲的总和,源于大都以技术为驱动。

主持人:给年轻人机会就是给未来以梦想。如今,在政府主导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国内一大批以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创客空间为代表的新型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校打造众创空间,如何发力与借力?

李元元:吉林大学把深化“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学生自主创业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实施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人才培养 体系的“六个一”工程,即组织一个创业论坛、评聘一批创业导师、设置一门创业课程、举办一项创业竞赛、建立一批创业基地、树立一批创业典型,构建支撑创新 创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同时,结合学生创业特质,构建三种创新创业模式:高科技成果转化型、“互联网+”产业型、公益创业型,开展有针对性的指 导,更好地激发学生创业意识。目前,我们正在筹建“大学生创业基金”,准备引入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启动学生创新创业园和“互联网+”产业集聚园园区建 设;成立创客空间,打造一站式创业服务,努力让学生的创业成果走出赛场,进入市场。此外,校友也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我校重庆校友会为 例,他们自主筹资选择支持来渝寻求发展的年轻校友创业。

宋冬林:受到创新工场、创业咖啡等众创空间的启发,吉林财经大学围绕“理实交融,知能并重”的特色,正在构建“招生—教学—实践—就业”四位一 体的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结合金融、会计、物流、营销等专业知识,组建创业团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2015届毕业生王佐文的创业项目“宅窝窝”,以 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服务为切入点,充分满足“足不出户,收发快件”的终极服务需求,获得北京天使投资500万元。项目的启动,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互联 网+”创新创业,不是直接解决一个问题,而是通过解决一个问题搭建一个平台,服务一个更大的目标。

于化东: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追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的“本科生研究工作机会计划”和“独立活动计 划”强调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整体推进创新教育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就长春理工大学而言,学校在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助光电技术特色优势, 与海信集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等分别共建“光电显示联合实验室”“纳米光子学与生物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科研工作机会, 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以教师科研背景为支撑,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引领,采用创新和创业相结合、孵化和投资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打造科研型众创空 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群体智能。以学校和某科技公司近期开展的合作为例,公司在学校大学科技园内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举办线上及线下创意竞赛, 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对创业团队提供技术服务、资金支持,学生创新成果优先在公司实现转化,是科教融合模式的一个有益探索。

张会轩:创新创业竞赛是激发大学生群体智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日常工作中,长春工业大学比较注重搭建学生竞赛平台,“一院一赛”“金点子”“创 青春”等创新创业竞赛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与地方、行业合作紧密的特点,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在校区周边构建了集教育实训、 孵化转化、加速发展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发展带,实现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有效连接。各学院选择创新竞赛中具有较强转化能力的项目进入大学科技园孵 化,辅以教育实训、创业培育基金,完成创业项目的试运行和集中展示,引入风险投资,最终实现赛场项目最优转化,从集中“校园智慧”走向“智慧校园”。

李延忠:张会轩校长的观点印证了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北华大学在“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项目 库、创业中心为基础,重点打造众创型科技园、创业园。以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实践项目库为例,项目资源经常保持在300个以上,大部分是由师生向社会和企业征 集而来,其中涵盖了学生自选项目、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实验室设备改造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等,蜂王浆挖掘机、智能护理床等创新实践项目完成创业 园的论证、科技园的孵化,目前得到成功转化,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榜样。

寻求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旁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4年报告认为,互联网已经重构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正迈向数 字化转型的新时代,而互联网经济潜力的释放取决于政府举措和行业接受度。一场数字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企业拥抱互联网技术的程度越高,他们的运营就越高 效,并最终转化为生产效率的提升。

主持人:当前,“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慕课为代表的教育细分领域愈发清晰,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撬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支点?

李元元: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一定会倒逼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改革。“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需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加速学科交叉融 合,构建校内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兴趣是选择的第一步。为实现以兴趣为导向的专业融合,我们将全校大一、大二的学生集中在基 础教育园区,突出开展宽口径的基础教育培养之后,大三、大四返回各校区并自主选择分专业。其次,深入推进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改革,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 培养方案,整合线上和校园学习优势,以问题和现象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塑造批判思维,培养学习能力。最后,就是努力让教师为学生导航。鼓励跨 学科双导师制,尤其是鼓励有条件的学科开展与国内外一流学科的联合培养,聘请校外人员担任合作导师。

刘益春: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教师。今年年初,东北师范大学制订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计划”,启动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建设举措,其核 心指导思想就是“建立健全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和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卓越教师、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和应用型精英人才,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通过适当压缩学分总量(135-155学分之间)、提升选修课程比例(不低于毕业学分的三分之一)、部分课 程实行免修制度等措施,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单独列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供全校学生选修。学校还一次性拿出1800余万元支 持学院开展本科教学综合改革,重点推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如混合式教学、教考分离等。

李延忠:近年来,跨界融合理念逐步为国内学术界、教育界学者所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依靠学科交叉力量。作为综合性大学,北华大学具有学科专业 交叉整合的先天优势,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相近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学校将计算机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和电气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以及 机械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部分整合,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二是以项目为引领,跨学科、跨行业交叉融合,如计算 机学院与医学相关学院联合开发的大数据背景下疾病预防诊疗平台和移动医疗大数据终端项目;三是与互联网边界较远的学科专业,如教师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相关 学科,依托计算机学科和信息传媒技术,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掌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

宋冬林:完全赞同李延忠校长的观点。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基本固定、重理论教育、与行业合作衔接有差距等不足,吉林财经大学结合各专业特 点,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实验室”教学。在这些“实验室”里,来自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物流企业、律师事务所、酒店等行业的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学 生上课的同时也在实践。如亚泰工商管理学院与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引进先进的酒店管理软件程序,学生在学习中和酒店对接互动,不断提出新问题完善软 件程序,最终成为酒店管理的高端人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