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师生践行传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

首页 > 

高教

 > 北师大师生践行传承学...

北师大师生践行传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张漫子)北京师范大学物理楼与英东教育楼之间的影墙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熠熠生辉,与京师广场的木铎金声雕塑隔道相望。

这是由启功先生手书的北京师范大学八字校训,高度凝练了这所百年老校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化底蕴、气质风貌,以及坚定不移的人文精神与育人目标。无数前辈师长不为浮华所动,潜心治学,成为一代代北师大学子孜孜以求的人生标杆。

校训是一把标尺,更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根植于“师垂典则,范示群伦”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同时传承了这所老校“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

已故的启功先生对校训有着他独到的阐释。“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及技能。仅仅具有还不够,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校训讲得明白,是要能够成为后学的师表。而师表的标准,我们能理解,绝不是‘职称’‘级别’所能衡量或代表的。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这包括思想、行为、待人、对己。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世界上、社会中的模范。这种模范,不用等待旁人选举出来,自己随时扪心自问,有没有可惭愧的思想行动。”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为人师”与“行为世范”二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突出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想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是北师大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导向。

久久回响的木铎声见证了这所百年师范学府的变迁,一代又一代的北师大人用他们的爱国热忱和忘我担当,挺立成时代的脊梁。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传播新思想和提倡新文化的重镇。五四运动中,学生匡互生火烧赵家楼,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熊熊烈火。“一二·九”运动,北师大学子奔走呼号,掀起全国抗日救亡的高潮。高原伉俪张廷芳和次旺俊美扎根雪域四十年,把毕生献给西藏的教育事业;被周恩来誉为“国宝”的霍懋征,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界传播出去。

前辈师长不求闻达煊赫、却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信条激励着晚辈人。北京市西城区的大半截胡同里有一个特别的游戏小组,几十平方米的小院内,二十多个孩子和几名老师一起唱歌画画、做游戏。2004年,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在一次社会调研中了解到,周边菜市场打工者的孩子没人照看,于是想出了“开设游戏小组”的想法,主动承担起教育这些孩子的工作。十多年来,在一届又一届师大学生的默默坚持下,这个“游戏小组”从未间断,先后近500个孩子曾在这里游戏、长大。

2015年暑期,189支社会实践队伍、共计1864名北师大师生奔赴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34个省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锻炼品行、增长才干的主题社会实践。学校还专设“青春接力团”“青春点赞团”“青春直通团”“青春见习团”四个特色团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时候选择教育报国,就意味着选择坚守、选择等待、选择默默无闻。”北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徐勇说。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论师范》中写道: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要义。在此理念指引下,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于1902年应运而生,开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今天,一批批免费师范生从北师大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继续担负起育人兴邦的责任与使命。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价值,不仅在于为世人开启眺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一扇窗,更在于它激励并劝勉教师学子,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一代又一代北师大人自觉的精神追求,谱写并演绎好一曲新时代的奉献之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