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师大教授边玉芳:更科学地帮助留守儿童

首页 > 

高教

 > 对话北师大教授边玉芳...

对话北师大教授边玉芳:更科学地帮助留守儿童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引起大家重视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容易发生各类安全问题。

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谁才是真正的第一责任人?如何汇聚更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

记者:在您看来,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边玉芳: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发展到现在,各种社会问题叠加起来产生的一个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的流动变得很频繁,城市便捷的生活、较多的工作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向往城市生活的农村人,而对农民来说,农村吸引他们的东西越来越少,为了更好地生活,这些家长选择离开家乡、离开孩子。

曾经,在我们的心理学研究中,留守儿童被当做特殊儿童来对待,那时候,留守儿童在学生中的比例还不是特别大,但是,如今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个别家庭因为贫困而出现的个别案例,这个体量已经非常之大,在四川、河南的一些偏远地区,留守儿童比例甚至达到70%—80%,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这对未来一代青少年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若不能及时解决的话,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记者: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您认为,谁才是第一责任人?

边玉芳:很难说谁是第一责任人,但是,我认为,任何一个未成年留守儿童的家长都有责任。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亲情,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沟通。

我有一次去理发店剪头发,无意间听到店里的服务员跟她16岁的孩子打电话,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交流非常生硬,作为家长,这位母亲都不知道该和孩子说些什么,这让人感到很难受。我认为,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都应该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

此外,在目前的困境下,政府要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提供便利性的服务,学校、共青团也应该主动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成长阶段,却得不到足够的关爱,是成长中无法弥补的重大缺憾。亲情的缺位,您觉得应该如何来补位?

边玉芳:我觉得首先还是应该由家人,尤其是父母来做这项工作,因为每个孩子都只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爸爸妈妈是永远“代理”不了的。

其次,如果说要补位,老师是第二位的,但是老师要经过培训,要让老师明白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要让他们知道和留守儿童交流的方式方法。对于老师们的工作量,政府、学校也要认可,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补助。

再其次,政府也可以做很多工作。目前一些政府部门组织公务员等做留守儿童的“代理爸爸”、“代理妈妈”,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留守儿童,但“代理爸爸”、“代理妈妈”不是那么好当的,不能只是节日到了送点钱、送点物品,而应该要在平时就多进行交流,给他们心理上的关爱。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区成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关爱室,也开始有了心理辅导老师,一些地方还有一对一的“爱心妈妈”。对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亲情缺失、监护缺失等问题,我们现在能为他们做什么?特别是,怎么给他们一个能在心灵中永驻的“家”?

边玉芳:我在一些地方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确实有很多小学生很愿意去留守儿童之家,但是,初中生却不愿意去,为什么?因为初中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很多学生从心底里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千万不要给他们定性为“问题儿童”,反而应该发掘他们的优点。其实,很多留守儿童独立性很强,身上有很多优良的品质值得其他学生学习。只是由于平时缺少交流,缺少人关心关爱,部分留守儿童内心比较孤独。

因此,要有一个机制,比如,家人、老师要定期和他们沟通,或者给他们一个说话的地方,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宣泄,适时地表扬他们,获取他们的信任,让他们的心灵真正得以安“家”。

目前,部分政府部门或NGO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帮助还停留在搞几次活动捐几个书包的层面,我觉得那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认为,帮助留守儿童不能把好事办成坏事,现阶段,可以多做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将研究成果做一个汇集,让更多的机构知道孩子有哪些特点,真正缺的是什么,到底该怎么补?这样做,才能更好地、更科学地帮助留守儿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