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进程中,为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切实推进教育公平,重庆市坚持把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水平。
一、建立“三统一”机制,保障农民工子女进得来
重庆市建立统一规划办学、统一条件入学、统一标准收费 “三统一”机制,努力畅通农民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确保农民工子女进得来。
一是统一规划办学。坚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鼓励公办中小学敞开校门,广泛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
二是统一条件入学。由于农民工子女流动性较大,为方便入学,重庆市采取特事特办,着力简化入学报名程序,降低就学门槛,在入学、转学等方面给予灵活办理,凡进城农民工在重庆市具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并购置有住房,其子女入学按照“三对口” 原则(即学龄儿童与父母的户口、房管证或房产证、实际居住地一致),按划片招生政策执行。租借住房居住的进城农民工,只要能提供相关佐证材料的,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指定学校安排其子女就近入学。必要时还可先入学、后办手续;也可中途申请办理异动手续。
三是统一标准收费。重庆市坚持农民工子女收费与本区(县)域内学生一视同仁的原则,并在开学工作检查时,把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情况作为检查的重点,坚决杜绝接收学校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向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同时,还积极畅通贫困学生资助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贫困农民工子女就读基金”,广泛开展助学活动,确保农民工子女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建立“三统筹”机制,保障农民工子女容得下
重庆市各区县按照《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统筹建设一批、扩建一批、安排一批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调整投入重心,大力实施征地扩容计划,确保农民工子女容得下。
一是拆并与扩容结合,统筹优化配置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重庆市各区县根据区(县)域内适龄入学人口规模和学校发展现状,结合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实际,分阶段、分区域逐步调整乡镇初级中学、完全小学布局,采取拆并与扩容相结合的办法,优化配置资源,有效解决了一些学校教育资源不优,一些学校容量不足的矛盾。
二是新建与扩建结合,统筹建设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重庆市各区县政府努力保障新城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坚持把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镇建设规划时,优先考虑学校用地。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使每一位随迁农民工子女都能享有公办学校教育。
三是集中与分散结合,统筹调配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重庆市各区县政府都出台了相关的《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相关规定》。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实际情况,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将农民工子女安排在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就读,或安排在划片指定的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就读,确保每位农民工子女有学上。
三、建立“三特色”机制,保障农民工子女留得住
农民工子女进得来,还得留得住。农民工随迁子女大都来自边远农村,各种素质与城镇孩子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更好更快的缩小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孩子之间的差距,让农民工子女和城镇孩子一起放飞理想,重庆市着力构建农民工子女“成长档案、教学管理、人文关怀”三大特色机制,确保农民工子女留得住。
一是建立成长档案。每学期开学初,各校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通过采集每个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基本情况,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成长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素质、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家长务工单位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学校随时与家长联系沟通,跟踪管理,学生的每一个成长足迹都会再现在成长档案中。
二是严格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育质量检测评估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区学生统一编班,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流动人口子女与区(县)域内学生一视同仁,充分展现农民工子女的学业风采。同时,广泛开展“一帮一、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农民工子女乐观向上、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
三是实施人文关怀。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心理聊天室,配备有专门教师充当“知心姐姐”,配置大彩电、功放、影碟等设备,定期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同时,大力实施学生营养配餐行动,切实保证学生吃得饱、吃得安全、吃得卫生,吃得有营养。让农民工子女在学校找到“快乐之家,温馨之家,书香之家”的良好感觉。
四、建立“三优化”机制,保障农民工子女学得好
为让每一位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有良师的指导,重庆市着力优化“管理团队、学科教师、班主任”三支队伍,确保农民工子学得好。
一是优化管理团队。以提高服务意识、增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能力为重点,优化机关工作人员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就学管理与服务;健全完善干部培养、考核、交流制度,优化学校干部队伍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管理与服务;突出师德师风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教师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和引进、流动机制,优化班级教师搭配,服务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教学,使随迁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一个都不能少”。
二是优化学科教师。学科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科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领者。用公平的职称晋升、评优、争先机制激励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最优秀的学科教师配备到有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班级,关注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学习,使随迁农民工子女“一科都不能差”。
三是优化班主任。对安排有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班级,各学校配备优秀的班主任,积极开展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咨询,学业辅导,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切实关注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全面发展,协调学科教师的工作配合,使每一位随迁农民工子女“五育”并进,协调发展,“一育都不能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