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同济大学”图片展开幕

首页 > 

地方

 > 上海

 > “抗日战争中的同济大...

“抗日战争中的同济大学”图片展开幕

六次迁校,跨越九省,七十多年前的同济大学为了延续学脉,开启了一场一万一千多公里的教育长征路。今天(7月20日)上午,“八载同舟泣永矢济时歌——抗日战争中的同济大学”档案图片展于揭幕,全面展示了同济大学自吴淞校园被日军炸毁到抗战胜利后返沪的办学过程。同日,档案图片展电子版也在同济大学档案馆微信号上线。

志愿参军、救护医院、学生话剧……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傅信祁已93岁高龄,一张张图片唤醒了这位抗战期间曾在同济大学就读的老校友沉寂七十年的记忆。

1932年1月28日,同济的吴淞校园受到日军首次轰炸,部分建筑受损,学校被迫在市区过渡半年,直到8月25日才迁回。1937年“八·一三”事变期间,同济更是蒙受重大损失,整个校园被全部炸毁。

为延续学脉、保存知识精英,同济人告别了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家园,先后迁至上海市区、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和吉安、广西八步、云南昆明,辗转沪、浙、赣、湘、粤、桂、滇、黔、川9省以及越南,最终抵达四川李庄古镇(今属宜宾市翠屏区),走过了一万一千多公里的教育长征路,立下了“八载同舟泣,永矢济时歌”的战时丰碑。

在第三次迁校过程中,当时只是中职生的傅信祁和同济一起走上了征途。“从南昌到吉安我们坐船坐了2个礼拜,吉安下去要过十几个滩……后来舵断了,我们就下船用脚走了两天。”傅信祁教授回忆,当时50多名师生花了20多天才把校产送抵赣州。

“同济大学的抗战史,是一部同舟共济的历史、是一部科教报国的历史,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历史。”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在揭幕仪式上表示,同济大学是抗战过程中搬迁次数最多、行程最远、过程最曲折的大学之一。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吴淞:学府殇”、“辗转:流离苦”、“李庄:故乡情”、“返沪:胜利归”四部分组成,用100张展板、近700幅档案图片全面展示了同济大学自吴淞校园被日军炸毁到抗战胜利后返沪的办学过程。据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介绍,这些档案图片大多来源于同济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还有一些是向国内外档案、文化机构和个人征集而来的,近一半是首次发现和公开展出。

据悉,展出向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9月底。电子展也已于同济大学档案馆微信号正式上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