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职称改革“大礼包”能否留住乡村教师

首页 > 

高考

 > 中小学职称改革“大礼...

中小学职称改革“大礼包”能否留住乡村教师

对于乡村中小学教师来说,这几天有个好消息。

8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这被媒体誉为国务院给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一份“大礼包”。

“大礼包”里面有哪些“干货”?最核心的是“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后,原本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被统一为初、中、高级,并设置正高级职称,打破了基层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天花板”,让小学老师也有机会评上“教授级”职称,从而拓展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他们的职业地位等。

这不啻于是对中小学教师的最大肯定。然而,对于330万的乡村教师而言,领取这份“大礼包”有点难。工资待遇低、职称评定难、编制少、职业尊严感不高……一直以来,种种问题困扰着乡村教师,而工资待遇低则是很多乡村教师选择离开的首要原因。

“很多学生看到我们的收入远不如外出打工的人,反而是村里最困难的,常常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一位乡村教师苦涩地说。

甚至,一些乡村教师的月工资收入仅能够维持家庭消费的支出。去年11月,一份河北省中南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住房及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86%的农村教师收入在1000元至3000元,同时69%以上的教师家庭月消费支出在1000元至3000元。再加之,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公条件差等因素,乡村学校留不住优质教师,年轻教师跳槽离职比比皆是。

乡村教师“留不住”,远比想象中的要严重。教育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短短三年时间内,乡村教师流失人数达142.5万,流失率达30%。而《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乡村中小学生有4000多万人。教师是儿童启蒙的明灯,面对人数如此庞大的群体,乡村教师流失的事实则更加刺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无心教学,则学生也难以明惑,长远来看,更会危机中华民族的百年大业。正如李克强总理强调的那样,“要缩小城乡和区域这两个最大的差距,就必须首先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这样才能使发展更均衡,社会更和谐”,而“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是教师。”

本次“大礼包”,虽对广大乡村教师而言,是一种福音,但还需防止落地时走形。

其实,此前已有相关政策要求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国务院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下称《计划》),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

然而,不少教师提出,虽然《计划》内容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给予倾斜照顾,但政策落地时的走形仍让他们的权益难以保障。一位不愿意留名的乡村老师表示:“评职称、竞争市里的优秀时,新来的同事凭关系得到了,我没得到,这让谁的心不凉呢?”

这不由地让人担心起来。设想一下,同样是中小学教师,城镇教师相对于乡村教师有着更多的“资源”,诸如课外时间、收入、机会、职称名额等。如果这些障碍仍然保留,那么,“职称大礼包”也只是洒向了城镇。这不是说,城镇中小学教师就不应该获得如此待遇,只是这样一来就会变相加剧乡村教师的流失。

因此,留住乡村教师,仅有“大礼包”不够。如何确保政策落地时不被曲解、不被利用,才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几十年,乡村教师们已付出太多,不要再让“歪嘴的和尚”再伤他们的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