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人才工作新闻发布会”——天大校长龚克答记者问
中国教育网天津1月14日电(天津分站记者 刘俊仁) 不知是有意安排还是一个巧合,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于1月11日上午这个包含三个一的日子里,在会议楼召开了主题为“天津大学人才强校战略” 的人才工作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网,天津日报,天津电视台,北方网等三十多家媒体的记者应邀参加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于立军,天津大学人事处处长谭欣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天津大学宣传部部长花建锋主持。龚校长在介绍了天津大学“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纲要”的主要内容后,接受了媒体记者的提问,龚克校长答部分媒体记者提问的内容整理如下。
记者:龚校长,请您谈一谈天津大学评估人才是否达到预期的标准是什么?
龚校长:一般来说,大部分高校通常从成果(即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了多少奖励)和收入(即拿到了多少科研项经费)这两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才的水平。天津大学力求实行“以个人的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及激励机制”,我们要探索的是“分类评价”,是开放式同行评价,试图从“一刀切”计数式评价中跳出来。其中固然要看教学科研的实绩,也要看人才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上的竞争能力。
记者:天津大学如何处理好人才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之间的关系?
龚校长:首先更正一下,在天津大学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纲要里,我们用的是“吸引”人才,而不是 “引进”。既然是吸引人才,那就包含对内吸引和对外吸引两个方面。从外部引进人才来讲,制定和出台一些特殊的政策,给予一些特殊的条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内部人才熟悉学校软硬环境,是已有工作基础上的延续,所以完全不区别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对于引进海外人才上,在提供的生活待遇和软硬环境方面与国外还是差距很大的,客观上需要学校制定一些相应的优惠措施吸引这些优秀的海外人才,但这种“区别”只是初始资助的区别,长期地讲还是“一视同仁”。
记者:刚才龚校长在讲话中谈到,天津大学将投入3亿元来实施“天津大学人才强校”计划,请龚校长谈一谈这部分资金的用途。
龚校长:在人才建设上,3亿元的投入不算什么大钱,与许多兄弟院校相比可能要少得多。这个钱也不是国家或地方的专门投入,而是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即从建设物质条件为重心转变为以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为重心,出发点和思路不同了。我们的投入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在培养上,一是用于实施大规模的教师综合培训计划,这个综合培训计划与以前相比有两个变化,从横向看,将以前的以教学培训为主拓展为包括科研、管理、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综合能力培训;从纵向看,将以前的新教师上岗培训延伸为包括海外进修、工程实习等在内的全程职业发展培训。二是用于实施“北洋学者”计划,该计划将从“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三个层面加强队伍建设,后续我们会有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在引进上,学校要着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科技领军人才,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还有在社会各界具有较高工程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同时,还要加大柔性引进的力度,吸引海外知名专家以学术休假的方式到学校进行合作和交流。总之,所有投入都将围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来进行。
记者:龚校长,您刚才提到,天津大学要建立招聘岗位的公示制度,对于高级岗位将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并增大海外专家的评审力度。请问为什么要加大海外专家的评审比重?
龚校长:由海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所有专家都是每人一个投票权,加大海外专家的比重不是单个专家的权重,而是在人数上多请一些海外评审专家。因为对于高水平的专家评审,必须用全球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评审体系来进行;同时,加大海外评审专家的比重,也有助于避开校内、国内在项目竞争等方面的利益冲突。
记者:在重点的科研项目上为什么要组建“创新团队”?天津大学创建团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元英进教授:在传统上,大学的科研是以学者个人的兴趣为基础的,团队组建主要的功能,概括的说就是凝聚个人的兴趣为国家的重大需求服务;同时,团队能形成老、中、青科研力量的结合,有助于争取到和完成好大的国家科研项目。
龚校长:我回答这位记者的第二个问题。天津大学的团队培育计划,主要是以国家的战略需要为前提,重点在天津大学有学科优势的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和土木工程等学科上,结合着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实际需求,来组建“创新团队”,把学科优势在国家需求的方向上集成起来,为天津的经济发展、为滨海新区的建设提供科研支持和人才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