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考试院掐架使招生潜规则公开化

首页 > 

高考

 > 高校与考试院掐架使招...

高校与考试院掐架使招生潜规则公开化

高校与考试院掐架使招生潜规则公开化

2015年高校招生已经接近尾声,但是自8月份以来连续爆出高校为抢生源与当地考试院“掐架”。媒体连续报道,引发网上热烈评论。但是多数报道和评论由于对一些招生规则的细节并不熟悉,因此这些报道和评论常常凭直觉和感性。有一些甚至会产生误导。相比之下,8月20日中国科学报文章《高考录取的选择权该交给谁》中转引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和北京化工大学招生办李庆的观点和8月20日北京青年报上熊丙奇教授的文章《高考录取制度,弊端就在“细节”中》是最专业的。建议大家读一读。

高校与高招办的这些“掐架”把本来作为潜规则存在的一些招生现象完全公开化。正因为如此笔者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的观点中有一处笔者不敢苟同。

8月20日中国科学报文章《高考录取的选择权该交给谁》报道:

储朝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考试院与招生办通常会按105%~110%的上线人数给一所高校划分生源,如果仅剩一个名额,遇到分数相同者,填写多个志愿与仅填写一个志愿的考生就有可能遭遇“区别对待”。“后者因只填报一个志愿,没有被其他院校录取的可能,就会被‘优先’录取;前者因填报了多个志愿,由于尚有其他选择空间,就有可能被调剂去其他高校。”

储朝晖的表述这里不够准确,十分模糊地将招生规则与目前常见的潜规则混作一谈,不仅容易发生误导,而且有为高校招生潜规则“和稀泥”的嫌疑。让人搞不清楚什么是现行招生规则,什么是招生潜规则。

严守招生规则的做法:事实上在平行志愿的录取模式下考试院按照高校提供的投档比例投档到最后仅剩一个名额,遇到分数相同者,无论填写多个志愿还是仅填写一个志愿的考生通常情况一视同仁再比较单科成绩(小数点的小分),确定最后一名投档者。对其余未能投档的同分者填写多个志愿与仅填写一个志愿的考生的确实区别对待。对于填写多个志愿的考生,将立即投档到下一个顺序的学校去(例如江西的考生王希未能投入清华立即被投入中央财经大学。请注意这里并不是像储朝晖所述“被调剂去其他高校”。按照现行招生规则投档是不能在学校之间调剂的)。对于仅填写一个志愿未能投档的考生只有退档一条路。退档考生只能参加本批次征集志愿录取或者下一个批次的录取。这时候即便高校调拨机动计划扩招,也不能直接录取上述退档考生,只能把扩招计划征集志愿中去。没有哪个高校会愿意这样做。这就是是严格遵守现行招生规则的做法。

招生潜规则的做法:但是目前常见的潜规则高校(多为名校)为了保证对违规“预录取”的承诺,常常口头要求或者暗示考生只填报一个志愿,万一发生“预录取”考生未能投档的情况,高校会动用预留机动计划扩招,要求当地考试院将这个别因仅填写一个志愿的退档考生二次投档到该高校。其结果是考生欢喜,高校欢喜,考试院因为为本地扩招了名校名额也欢喜的三方皆大欢喜结局。虽然这是一种变相的点招行为,由于并没有直接侵犯任何其他考生的利益,因此在多数情况成为默许潜规则存在。即便违反教育部“26个不得”(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但是“民不举官不究”相安无事。可是,只要在考生、高校、考试院三方的配合上发生任何不默契的情况,例如考生畏惧风险不敢赌只报一所高校的风险(复旦重庆案),高校机动计划不足以把“预录取”考生全部录取(几年前6名安徽预录取考生被南京大学放鸽子案),考试院没有主动沟通配合高校就投档(清华江西案),就会发生高校承诺录取的考生被放鸽子而把事情捅出来曝光。原来密切配合潜规则的高校和考试院就都会推脱自己的责任指责对方。)

储朝晖的观点疑似把潜规则行为称作是一种招生调剂。有意抹杀了正常招生与潜规则招生的原则区别。这也给了不少错误认识鼓励,客观上鼓励一些优秀考生的平行志愿只报一所学校,以为万一失误不能投档还有被潜规则投档的机会。

例如,复旦大学与考生签署了确认书未能录取考生阳阳后把责任推给重庆考试院案子曝光后,就有不少网友责怪考生阳阳。认为她未能遵守复旦大学的要求只报一所大学,被上海另一所大学录取后,即便复旦大学再为她扩充一个招生计划也因为不能再提档而无济于事。这就是把潜规则当成了正常录取规则。

近来由于高校与考试院“掐架”不断,各种貌似招生规则误导观点反眏特别集中。让我们来归纳一下。

误导观点1:高校招生的投档分数线是由高校划定的 ---- 错! 由于这个观点出自堂堂清华大学招生办,就更具备欺骗性。清华大学违规承诺预录取部分考生在先,在投档前又没有按照江西考试院规定的时间确定并报告投档比例,也没有申请扩招计划。当出了问题未能投档倒打一耙,指责“江西考试院未按清华提前批录取已划定的685分这条线”投档。自恃名校蛮不讲理。事实上高校投档线是在录取过程中,由省级招办根据高校招生计划、考生志愿和分数,按照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自然生成的。清华大学和江西省考试院都参与和见证了清华大学投档线的产生,但是他们都不能划定投档线。他们仅仅可以根据经验估计投档线,但是未必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高校根本就无权划定自己学校的投档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某些高校违规承诺考生预录取会出现“失算”的情况,哪怕给你承诺的是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名校。考生千万不可上当。

误导观点2:高校有权适当降低分数标准录取个别符合学校要求的特定考生 ---- 错! 清华与江西考试院掐架导致出现685和686分两个分数线。考生王希落选清华投入中央财经。而另外两名高考685分只填报清华一所高校的理科考生因清华大学主动定追加两名理科预留计划,考试院向清华并被录取。这在表面上看高校可以在投档结束后追加计划指定录取个别考生。实际上这正是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的,这不是招生规则,而是招生潜规则。平行志愿高校扩招追加计划应当在投档前用提高投档比例的方式进行。在投档后追加招生计划只能进入征集志愿进行补录,绝对不允许指定录取特定考生。这里情况追加录取两名考生不仅清华大学违规了,考试院随意放出档案也违规了。

误导观点3:高校预先承诺录取的考生未能成功投档,只要遵照高校的要求只填报该校为唯一志愿学校,高校就能设法追加计划录取 ---- 错!复旦与重庆考试院掐架,考生阳阳未能被复旦录取。都有不少网友公众指责考生阳阳不诚信,没有遵守只报复旦一所大学的要求填报了另一所上海的大学作为第二顺序志愿学校,造成被上海另一所高校投档的事实。即便复旦想再录取她也无法提档了。认为责任在考生阳阳本人。我们且不说高校在投档前对任何考生的录取承诺都是违规的,也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这是目前一些名校的一种潜规则,需要考生、高校、考试院三方默契配合。考试院为高校追加的计划二次投档也是违规的。考生这样做是有风险的,一旦三方中有任何一方配合出现纰漏都会导致考生不能顺利二次投档。

误导观点4:投档环节未能如愿投进A校而投到B校的考生,只要B能退档,还可以再投进A校录取 ---- 错! 重庆考生阳阳未能如愿投档到复旦而投到了上海另一所高校;江西考生王希未能如愿投档清华而投到了中央财经大学;江西考生李松未能如愿投档到清华而被投档到北大不喜欢的专业。复旦、清华在投档前均向考生承诺过能录取。事发后又表示只要相关高校能退档,复旦和清华就能录取。这也是高校对考生的误导。根据现行集中录取的招生规则,考生只有一次录取机会。考生被任何高校录取后都是不可能退档再被其他任何高校录取的。被录取的考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到学校报到入学,要么放弃本年度的高招录取机会(可下一年再考)。没有第三条路可选。事实上相关高校是不允许退档的,考试院也是不可能接受这种退档的,更不可能将退档再重新投到承诺录取的高校清华。

误导观点5:“清华掐架江西”致两考生分别花落北大和中财。北大同意李松退档被认为宽宏大量,中财大拒绝王希退档却遭到指责。错! 我们没有想到北大也像清华一样,拿着招生规则当儿戏。北京大学江西招生组相关负责人李老师说,685分考生可以从北京大学退档,“想要退档是可以的,只要没入学都可以”。李老师强调,“他们(685分考生)不想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肯定也不会强留他们。为什么北大敢这样说?因为他们知道退档这事根本就办不成。假设北大真的退档,第一,给江西考试院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批准退档(按照现有招生规则,高校退档需要说明理由,考试院可以提出异议)。第二,退一步讲,假设李松能从北大成功退档,清华也不可能录取 ---- 江西考试院会投档吗?投档的话,王希怎么办?江西投档清华会录取么?这个李松有多么优秀值得清华宁愿在北大面前丢面子而坚持录取?第三,即便没有上述情况,李松合理合法退档,那也应当退到征集志愿去呀?征集录取早结束了,往哪退?所以北大讲这话一方面显得北大宽宏大量有面子,另一方面也在看清华的笑话。而中财拒绝王希退档讲出的道理十分充分:录取工作严格依规进行,没有理由退档。可是中财却受到了指责。这才是躺着也中枪。正不压邪,教育部疏于管理监督处罚太不作为了!清华北大是名校,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名校招生潜规则横行,已经公开化,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教育部的监管是严重是严重失职的。教育部的失职不仅导致高校和考试院有规不循,而且导致公众舆论导向发生混乱,各种观点公众。由于涉及到的招生规则有一点偏,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的观点都是模棱两可的,就更别说媒体记者和公众了。

那么如何规避类似问题的发生呢?首先教育部要负起责任来。要监督高校和省级招办严格按照招生规则办事,对于违规者必须严厉处罚。对名校和普通高校一视同仁,决不迁就。只要各高校和省级招办规范操作,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看到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是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没有能够真正落实。现行招生制度下,高校录取考生连1分的决定权都没有,这种僵化死板的招生制度势必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推进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逐步推进招考相对分离,大学依法自主招生,考生允许多次选择(一名考生可以持有多张录取通知书)。在确保树立高校的公信力的情况下,实现大学和考生的双向选择,上述潜规则不攻自破。

但是我们要承认高考改革是有一个时间进程的。在新的制度没有建立之前,现有制度必须严格遵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