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饴弄孙”之六:《赏识涂鸦》

首页 > 

人才

 > “含饴弄孙”之六:《...

“含饴弄孙”之六:《赏识涂鸦》

标签: 涂鸦

手眼脑协调培养专注要赏识

分类:含饴弄孙

孙女不到三岁就上幼儿园了。进园后进步很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那个时候,孙女每星期六到我们这里来,发现她一星期一个样。这个星期六早晨,一进家就落座在客厅大茶几旁边的小板凳上,大声嚷嚷:

“爷爷,我要画画!”这是孙女每天必修的功课。

“好!等着,爷爷给我的大孙女拿彩笔拿纸来。”

爷爷闻听,立马像老小孩似的,兴高采烈地去书房取了彩笔和纸张,规规矩矩地放在孙女面前,嘱咐说:“宝贝,好好画吧!”

孙女拿起彩笔就像模像样地、专心致志地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孙女把那张图画纸高高举过头顶,大声嚷嚷:

“爷爷——奶奶——,我的作品!我的作品!”

“什么?‘作’什么?”我们没听明白。

“我的作品!我的作品!我的作品!”

孙女说的都有点儿不耐烦了。心想:你们这当爷爷奶奶的真是没文化,没素质,连“作品”都不知道!听她连续说了好几遍,我和奶奶这才听明白:噢,是她的“作品”!使我们不由得会心地笑了起来。

不用说,这是在幼儿园里跟老师学的。小朋友画了画,老师就把孩子的画贴在墙壁上,用手指着说:“这是某某的作品。”让孩子们相互欣赏,相互观摩、学习。孙女便在画画中,不经意地学会使用“作品”这个词汇。

要说孙女这口气,可够大的了。孙女每次来,我都给她进行一些绘画的启蒙,以激发她对绘画的兴趣。比如,我画一只小白兔,我问孙女这是什么?孙女去过动物园,立即回答说:“这是小白兔!”我再画一匹大马,孙女说:“这是大马!”我画一只小鸭子,孙女说是小鸭子。

你看,我画的动物画,就连刚刚两岁零两个月的孙女都辨认出来,认可了,这充分表明我的绘画水平,跟那些专业的画家都相差无几了,可我都不敢称我的画为“作品”。孙女画的画谁都不认得是什么,她却宣称是“作品”,够不谦虚的了。

我和奶奶赶紧饶有兴致地观赏一下孙女的作品,奶奶问道:“旸旸,你这是画的什么呀?”

“这是红太阳!”孙女胸有成竹地说。

她用红色的彩笔胡乱画的,分明只是一个大大的不规则的空心圆圈。这哪里是什么红太阳啊?

对缺乏自我评价能力的小孩子,为鼓励他们热爱画画,要不吝惜褒奖之辞。我们连忙称赞说:“好好,旸旸画得可真好!”

小孩子天生地都爱涂涂抹抹。一见到纸张,不管有用没用,拿起画笔就兴致勃勃乱涂乱画。画的乱七八糟的,看半天也猜不出画的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四不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涂鸦”。

不仅现代的孩子喜欢“涂鸦”,就连古代的孩子也同样有这样的情趣。记得有这样一首描述儿童“涂鸦”的古诗:

黄发垂髫儿,握枝向泥沙。

似解世人意,信手乱涂鸦。

桥畔流水淌,树梢日影斜。

口中呢喃语,兴尽忘归家。

寥寥数语,一个手握树枝、口中念念有词、正专心致志地在地上涂鸦的古代儿童的生动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看来,好“涂鸦”从古至今向来都是学龄前儿童的天性。

在成年人眼里看来,儿童“涂鸦”只不过是信手涂涂抹抹而已,没什么价值。其实不然。一两岁的小孩子“涂鸦”,他们并不想画成什么样图形、图案,只是作为一种动作、一种游戏,持笔“信马由缰”,随意而画。不管画出什么样的线条,他们的心理都会从中感到满足,获得乐趣。尽管大人还看不懂他们要表达什么,但“涂鸦”客观上对他们手、眼、脑的协调配合,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培养专注精神,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力图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画画儿表达出来。但由于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所限,“图画”的内容和主题,成年人往往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然而,“涂鸦”的内容和主题确实是存在的。不信,父母就经常问孩子画的是什么,他会道出让人想象不到的丰富内容和精彩的主题。孩子的“涂鸦”,需要父母用“心”去挖掘、发现他们作品中的独特内涵。

“涂鸦”是孩子们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路径。保护“涂鸦”,就是保护想象;赏识“涂鸦”,就是鼓励想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