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就业求职,你准备好了吗?

首页 > 

人才

 > 又是一年毕业季——就...

又是一年毕业季——就业求职,你准备好了吗?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面对就业,不少网友戏称今年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尽管就业难,随着各大高校陆续开展各类招聘会,新一届的毕业生们开始跃跃欲试。走访校园,大学生们各自吐露心声:坚持考研,努力考公务员,变换思维找合适的就业平台,积极创新勇敢做“创客”……即将走出校门的学子们,自信满满,他们正在路上!

继2013年“最难就业年”,2014年“更难就业年”之后,2015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广受关注。那么,今年我省大学生就业情况究竟如何?就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9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趋“创新”

“考公务员、考研、考虑其他”……这是往年从毕业生口中听到频率最高的词汇。很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无论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家人的建议,在我省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就业选择中,首选都是考虑报考公务员。而今,即将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们的选择趋于何样的变化?对就业又有何样的认识?记者进行了走访。

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的冯玥,从毕业前夕就一直准备着公务员考试。她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一直以来都很想考研,但看很多师哥师姐研究生毕业还是面临就业压力,就想先工作再考研,就业方面她还是首选公务员,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自己更想从警。

马玉杰是青海师范大学11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从今年4月,大四下半学期开始,他就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海撒”简历。据了解,最近一期学校组织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是6月中旬举办,邀请了东川工业园区、南川工业园区、生物园区、甘河工业园区的145家用人单位参加,为毕业生提供1910个就业岗位,马玉杰希望能挑选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

“学校招聘会、招聘网站、还有人才市场,现在找工作渠道很多,多看一些公司,多做比较,心里比较有数。”马玉杰指着手上精心制作的简历说,目前他已经投了几十份简历。

“我更注重企业的文化是否尊重我们的个性,是否鼓励创新。”当问及什么样的企业更吸引他时,马玉杰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认为如今高速竞争时代,他们这一代人已经不像多数父母辈的人固守传统,新创意每天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创新是未来生活发展的趋势。

而像马玉杰这样的人在高校并不少,来自青海师范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周玲称,如今90后的一代更加个性化,追求也更多元化,创新意识更浓。而比如像工资待遇等以往应聘者关心的内容并非她的首选条件,她反而希望自己的工作上能被给予更多创新发挥的空间。

政府搭台,多种形式促就业创业

为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积极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开设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创业服务绿色通道”,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协同有关部门将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落户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据悉,西宁市为64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国有企业、小微企业发放一次性奖励58.1万元,并通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就业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组织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

同时,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农业产业园、城市配套商业设施、闲置厂房等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经营场所。为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流程》,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依据。从1至5月份,全省共为223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973万元,财政贴息82.48万元。

此外,全省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通过举办进校园招聘、周三、周六“人才集市日”、“春风行动”、“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民营企业招聘周暨高校毕业生招聘洽谈会”等系列招聘活动,积极搭建企业用人和高校毕业生择业“双选”平台。截止5月底,全省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共举办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83场,2200余家企业参加,发布岗位信息32760个(条),达成意向高校毕业生7200余人。

据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人力资源市场处处长郭广霞介绍:自2015年1月起,享受城乡低保家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和残疾应届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标准由每人900元提高到1000元,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奖励标准由每人5000元提高到10000元。“提高补贴标准,可以缓解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困难高校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帮扶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

“换脑筋闯市场”——从基层做起!

“毕业季”的到来意味着广大高校毕业生在社会高度关注下经历人生成长历程的又一次“洗礼”。大学生面临人生职业规划执行的首次“亲密接触”,但当前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新一轮求职潮毫无疑问地扑面而来,高校毕业生必须清醒应对、调整心态、做好准备。

近几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的增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如何就业?往哪个方向就业?就成为现在大学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就业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不仅仅是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们第一次和社会进行全面接触的机会,所以心理上的美好憧憬和对职位的过高期望在所难免。由此我省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第一选择都是留在城市里,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进央企、外企、国企,而不愿下到基层、到艰苦地区或者自行创业。当然,在城市里能够为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相对差,对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别说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的自行创业,所以很多人情愿在城市打“零工”,也不愿到基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高校毕业生已经变成普通的社会建设者,下基层工作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其次,大学高校毕业生向基层流动是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增加后的必然趋势,也是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平衡的现实需要,更是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成熟表现。笔者认为,基层虽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但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当代大学生建功立业的舞台,更是大学生增阅历、长才干的沃土。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地区就业,像“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等。各地也都相应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城市人才相对饱和,而基层、西部艰苦地区却人才匮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到基层就业将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选择。实践证明,基层是广大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选择了基层就意味着选择了更快地成长。在基层积极发挥自己的所长,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从勤奋工作中了解和熟悉社会,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技能,提高自身能力。

很多成功的梦想,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脚踏实地,路要一步步走。选择了基层,就必须在基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努力实现自己的种种理想,切合实际地为基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基层做“基层”。选择了其他,就踏踏实实,从这份工作的“基层”做起,只要认真付出,相信终将得以收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