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互联网+”了 填高考志愿咋更焦虑了

首页 > 

地方

 > 广东

 > 都“互联网+”了 填...

都“互联网+”了 填高考志愿咋更焦虑了

6月的最后一周,随着高考成绩揭晓,一场“高考志愿填报信息战”正式打响——参战的主角,是刚刚经历2015年高考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安徽,621分,理科,想学英语类,报哪个合适?”“四川,理科,513分,川内,什么学校好?”成绩出来后,在有关高考填报志愿咨询的QQ群里,到处闪烁着这样的数字和问题。也有来自官方的数据,比如某地730分本段人数1人,累计人数1人,722分本段人数1人,累计人数两人……这样的数字在家长和学生嘴里反复念叨,考生盯着自己的分数,对照着这些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数字,计算着这道颇具考验力的数学题——这道题所考验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更多的是看你掌握的信息有多少,以及你掌握的数字有多精确,甚至,掌握这些数字的时间的早晚,也显得至关重要。

大数据一股脑儿砸向家长

早在成绩放榜之前,这场信息战,就已经进入了备战环节。

6月中旬,还是高校扎堆儿举办自主招生面试的时候,在北京一所高校举办的面试现场,中国青年报记者就见到了这样的景象:一边是上百位学生在教室里备考,一边是百余位前来陪同的家长,在隔壁的礼堂与该校负责招生工作的教师频频交流。

从现场情况来看,校方的老师讲了仅半个小时,余下的,则是家长有关填报志愿问题的“狂轰乱炸”:“假如我家孩子被你们学校录取,那还能参加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吗?”“北京今年是‘大平行’(平行志愿),你们作为提前批,是算1.5批次,还是哪个批次的?”

这些在校方老师看来“随便上网查一查就能查到的政策信息”,却在不少家长眼中是一门学问。

一位来自山东的家长告诉记者,过去一周,他把自己手机里和教育相关的联系人,不管是常联系的还是记不起来在哪里认识的,都联系了一遍,电话里这头通常说:“孩子这不高考吗,向您咨询一下哪个学校好……”他有些“害怕”,前年听说邻居家的孩子考了630多分,本来可以上一所北京的“985”高校,就因为填报志愿出了问题,结果只上了省内一所学校。因此,有“成绩即便很高,若填报志愿失利,从一本跌落二本不是没有可能”的说法。

这几天,几乎没有其他力量,能把这些家长拉到“线下”,就是在工作日,他们的视线也基本是停留在填报志愿的咨询网站上。这位从事了大半辈子文字工作的家长告诉记者,“这几天,是我从事工作以来,接触数字最为频繁的一段时间。”

然而,“咨询”的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每个人都能给一两句建议,这个专业冷,那个专业热,但真正分析起来,就是中学里的老师也不敢开口,只是说自己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志愿咨询是“给人送钱”还是买个心安

事实上,围绕家长身边的,并非没有填报志愿的数据和资料,但在不少家长看来,这些数据有些太“大”了,“本段人数,累计人数,今年的,往年的,以及本省的,还要考虑外省报这个高校的,一大堆数据在一起,怎么判断?”

市场上有人说,“我帮你判断”。

与往年单一的进校园、做线下咨询不同,近些年,互联网上涌现了不少有关志愿咨询、专业填报模拟类的公司。这些公司对外打的招牌各式各样,但总结起来,基本是一个意思,即让考生通过“最经济”的分数,考上最理想的大学。换句话说,做一笔性价比最高的买卖。

过去几年,教育系统出台了一些措施来帮着家长、学生降低填报志愿风险,并提高每一分的性价比,比如平行志愿,受到一定的好评。但在这些互联网公司看来,仍有进一步精细化、准确化的空间。

有的公司打出了“可以志愿实时防撞车,轻松预测大小年”的牌子,其过程通常是先采集用户的填报数据,推算出每所院校及专业的填报热度;然后,结合今年各院校的计划招生人数,以及平台上各院校的具体关注、填报人数,对填报相同志愿的用户进行成绩排名,适时分析计算每个用户的志愿填报风险;一旦出现相同志愿的填报人数超出用户的成绩排名,便提醒该用户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同模块的志愿进行调换。

有的家长听完介绍后,便把咨询费交了,“这个公式,那个公式,都把我算糊涂了,我想不如交钱买个安心”。

这些少则三四千元,多则上万元的咨询费,也有人不愿意埋单。

辽宁省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这样的咨询基本属于“给人送钱”。这位家长同时是该省一位重点中学教师,她说,往年辽宁省在高考之前,会由某几所学校发起,举行一次25所中学、上万名学生数量规模的考试,这次考试的厉害之处在于,其考试结果所划的分数线和每年的高考分数线上下不差5分。

根据她的说法,有了这项排名,再结合往年的排名,学生基本可以判断出自己可以填报哪些学校。而这种方法,在不少省市都有所开展,有的称之为模拟考试,有的称之为地区联考。她纳闷的是,“为什么还会有人愿意掏钱,拿其他那些不知道哪里来的数据做参考?”

“最终就是要一个就业的口头保证”

志愿填报咨询的市场依然火热,且有愈加猛烈之势。不过,有些公司的宣传有明显夸大和不实,遭到诟病。比如,北京某志愿咨询公司,其此前介绍自己时,就提到被中国高考志愿指导委员会授予中国高考志愿指导理论体系突出贡献奖,同时还被中国中学生职业规划研究院授予中学生职业规划最佳研究机构。然而,无论是从民政部门的社会组织查询网站,还是依据其他社会组织的查询搜索,都找不到这两个社会组织。

一位买了300元“小试牛刀”咨询卡的学生告诉记者,在进行线下咨询之前,网站会对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进行测试,尽管不少同学的测试结果类型不同,但他发现,“推荐给不同类型同学的职业选择,却包罗万象,几乎没有起到任何的精细作用。”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这些问题都瑕不掩瑜,即便是计算出现误差,他也能够接受,因为,再精细的计算,对我们而言,最终就是要一个就业的口头保证。”他说,“即便我最终上了‘985’学校,最后能不能保研,研究生毕业后,能否有一好的就业前景,这些都是一个简单的报考无法解决的,所以还要多听听,多咨询。”

不止一位家长有这般的“高瞻远瞩”。在这场填报志愿的信息战中,家长所关心的数字,远不止这些分数,还有各种的未来收入、就业的前景,不少家长在咨询群里,晒出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的工资。

6月23日,全国多地高考成绩放榜的次日,教育部官方微博推出“高考平行志愿怎么填?高校招生办负责人支招”,次日,其官方微信推出了“2015高考填报志愿常见问题一览表,答案全在里面!”然而,看似更多的信息,更多的选择,家长们奔波,以及焦虑的程度却只增不减。

河南一位家长的话,或许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孩子每考一分,都来之不易,学习上我们帮不上忙,现在花几千块再舍不得,什么时候舍得呢?等将来他们毕业,那时即便是花几万块,也未必能帮他们找个像样的工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