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探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新途径

首页 > 

高考

 > 北师大探索提高本科人...

北师大探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新途径

让学生拥有个性化修读方案

——北师大探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新途径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立校之本,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作为一所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优势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毕业于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晓东教授在回忆自己的本科学习经历时,着重指出了北师大老师对他开阔学术视野和坚持自己兴趣的重要性。王晓东的导师薛绍白教授的一句话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细胞周期的关键,是理解它在周期运行时的一个生化的过程。”在王晓东以后的科研生涯中,他牢牢抓住生化过程这个关键,许多科研成果也是在这个基点上产生的。王晓东的故事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北师大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秀传统。

把选择权归还学生

2013年年底,学校研究制订了《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共20条,在秉承北师大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学校提出贯彻“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

那么,要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突破口在哪里?

北师大的举措是:把选择权归还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择老师,选择毕业专业。

改革的发力点一经确立,各院系都积极行动起来。首先是院系领导有危机感,如果不重视本科教学,特别是通识教育阶段的教学,本专业在大类内将不具备吸引力和竞争力;其次是任课教师有压力,学校不仅压缩了必修课学分,增加选修学分比例,而且增加了小班教学平行班,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选课学生的“流失”;最后是学生有动力,个人发展的目标和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不积极主动学习,将面临不能选择自己心仪专业的风险。

北师大构建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设置了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各个院系申报热情高涨,共申报了600多门通识教育课程,学校组建了由39位教授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专家委员会”,分理工组、人文组、社科组对通识课程进行了评审,最终审核通过560多门课程列入2015年北师大通识教育课程。

北师大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将学校的研究院所、社会机构的优质智力资源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学院、统计学院,促进了国家需求与学生需要的有机结合。与光明日报社共建的新闻传播学院,高度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实战意识的培养,在夯实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媒体素质。

收到录取通知书,即可进行学业规划

新生收到北师大的录取通知书,即可根据学校提供的学号、密码登录课程中心网站,查询专业设置、各专业培养方案、通识教育课程大纲、各专业教学手册等相关信息,提前了解大学四年的学习要求,进行学业规划。

为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北师大采取全员新生导师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新生学习方法和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全校共有814名教授、副教授担任2520名2014级新生的导师,导师中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和北京市教学名师等。开设新生研讨课,采取小班教学,由教授面向大一新生就某一学术专题开展学术讨论、写作训练和互动研究。进入大学之前,多数学生已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新生研讨课让这种现象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逐渐形成,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按照未来的设计,2017年学校将分人文、社科、理工、教育等几大类实行大类招生培养。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依照本科培养方案在大类中自主选修通识课程;通过第一学年的探索和努力,学生根据自身志趣和潜质,再选择专业,从而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发展局限。即使第一学年没有被理想专业录取,学校也鼓励学生自主构建个性化修读方案,学生只要修完自己心仪专业的认定课程,达到毕业要求,即可从该专业毕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