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型发展之路 培养应用型人才

首页 > 

高教

 > 走转型发展之路培养应...

走转型发展之路 培养应用型人才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校类型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势、学校改制更名后重新定位的新需求、社会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结构性失衡等新现实,物理与工程技术学院组建一年以来,在全面调查、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深化了对应用型大学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与理解,系统化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的思考与设计,并立足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现实,从全校高度,以应用型本科大学为发展目标,面向社会发展的新兴行业,努力由产学研发展范式向学科群、专业群与产业链深度对接的发展范式转变,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进一步合理专业布局、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进一步提升管理绩效,全面优化办学质量,初步实现转型发展。

-、明确了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应用型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产物,是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必然追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更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综合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经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的情况,转型发展就是要以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要求为指向,进一步彰显服务于地方的鲜明的办学定位,进一步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进一步凝练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强化以双师型师资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特色,进一步丰硕以问题解决为主的应用性科学研究成果。

二、构建了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物理与工程技术学院以“面向谁如何培养未来的人才”为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秉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教知识而是教‘知识+知识结构’,不仅教方法更要教‘方向+方法+技术’,不单纯训练技能而是更要注重培养‘会学习+能协同+善创新’的品质”的基本理念,形成了办学定位转型、专业建设转型、实践策略转型的基本思路,努力为行业、产业、企业培养适用的、能用的、好用的人才。

(一)学校层面的定位转型性质由成人型(以有工作的人)向普通型

(未入职的人)转,学科由单科性(师范为主)向综合性(以师范为基础,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非师范性专业转),职能由以培训(职后教育)为主向以培养(职前教育)为主转,人才类型由知识性人才为主向以应用性(工程师)人才为主转,也就将将学院的办学定位转型为“普通型+综合性+教学型+应用型”。

(二)专业建设的路径体系转型发展最终是通过专业建设得以落实,重点要在办学定位、专业结构、学科方向、建设平台、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评价方式、师资结构等10个方面做好转型发展的工作。

1.厘清定位内涵,找准发展方位找准教学性(教师以本科教学为主、教学以知识应用为主、应用以工程技术为主)、应用型(面向行业设置本科专业、面向领域设置培养方案)、开放式(依托行业协合、广泛企业合作、同类高校联合、教育机构合作)、高水平(培养质量高、就业质量高、社会声誉高)、有特色(应用型科研、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位。

2.对准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专业布局快速对接社会需求,以物理学为基础做精、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支撑做实、以交通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为主体做强,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交通工程、车辆工程为拓展做活,形成启于理、成于工,相互支撑的多科性专业布局结构。

3.调整学科方向,解决应用问题学科建设立足于培育工程类专业硕士学位点,主体面向工程实际,以信息技术为推动力,以解决应用问题为落脚点,物理学科以工程材料为切入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微弱信号检测为着力点,工程造价和汽车服务工程分别以建筑信息模型、汽车大数据为支撑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交通工程、车辆工程等以工程信息化为发展点,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启

于理、成于工学科建设体系。以物理与工程技术UGIE校企产学研中心为平台,面向电子信息、土木建筑、汽车交通等工程技术领域开展以工艺技术、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咨询、研发、培训等社会服务。

4.借用信息技术,打造建设平台以物理学本科举办为契机,以信息技术为推手,将与电子、建筑、机械、交通密切相关的材料物理作为基础研究的重点,工程大数据、工程信息建模作为应用研究的重点推进学科建设。工程材料的研究以材料的科学原理研究为基础、工艺技术研究为支撑、工程应用研究为重点展开学科建设。电子技术类专业以电子SMT虚拟制造系统为核心推进学科建设。土木建筑类专业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术为重点推进学科建设。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促进城市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大举措和综合性措施。工程大数据的研究以汽车与交通大数据的研究为重点,向基于电子商务的汽车连锁营销快修、建筑工业化大数据服务方向拓展并开展学科建设。

5.构建协同机制,转变发展模式构建大学、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企业充分合作的物理与工程技术UGIE协同创新中心(简称PETUGIECIC——Physics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UGI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形成灵活的办学模式与运作机制,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协同,促进学院科学发展,如下图所示。

6.对准行业需求,调整培养结构向行业和工作领域,灵活设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的培养目标结构。对准岗位群要求设置培养目标结构(能力水平目标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的“两强两高”人才;职业胜任目标为“懂设计、能生产、会管理、擅营销”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7.顺应职业发展,重构课程体系以“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激发兴趣、引导创新、全面发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理念,以“懂设计、能生产、会管理、擅营销、善为人、能操作、会教学、善示范”为职教类双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三证结合”(毕业证+学位证+技术等级证或职业资格证)为应型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顺应职业发展规律,构建平台+模块的“三位一体”(基础素养养成+学科专业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8.根据工作流程,创新教学体系以能力为核心,对应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的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以“三性融合”(专业性+学术性或技术性+师范性或职业性)的课程教学理念为引领,电子科学与技术、汽车服务工程、工程造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交通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构建“五环节立体实施”(理论+实验+实训+设计+制作)的课程教学体系,如下图所示。

9.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能力评价最后形成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教学过程突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等实践性环节,过程评价强化论文、设计、制作、报告等的评价,结果评价强化方案、作品、产品、装置等的评价,综合评价强化学科竞赛、活动参与组织等方面的评价,最终形成以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10.强化双师队伍,改善师资结构以与土木、汽车相关的材料、电气、电子、机械等专业的博士及副高以上人才引进为主,采取课程进修、短期访学的方式转变为土木、汽车类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队伍。以专业负责人为龙头,以教师工作室为载体、以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为着力点,依托行业协会及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各类行业教学标准授权,通过内训、送培的方式获取双师型专职师资资格。聘请校外相关专业的兼职、客座、名誉教授的方式,校企合作共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邀请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行业协会专业人士、企业高技术资格的专家组成二级学院的发展顾问机构,形成资源整合的团队力量。

通过专业建设路径的转型,形成三证结合+三性融合+三维一体,五环节立体化实施的有特色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

(三)实践操作的主要策略1.处好“四个关系”一是处好学校与学科的关系;二是处好专业与产业的关系;三是处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四是处好培训与服务的关系。

2.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要做到转型看准、转准;二是要做到

转型快转、转快;三是要做到转型活转、转活;四是要做到转型实转、转实。

三、取得了转型发展的初步成效经过一年的工作,物理与工程技术学院强化了“启于理、成于工”的顶层设计,明确了“教学性、应用型、开放式、高水平、有特色”的办学类型定位,理清了“两强两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科学确立了规模目标、质量目标和影响目标的发展目标,取得了转型发展的阶段性建设成果。

(一)党风廉政取得实效物理与工程技术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加强了调研和沟通交流,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和工作作风,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了制度和规范建设,根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发育温床,保证了工作的有效性;加强了廉洁和自律建设,杜绝“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发生可能,保证了工作的廉洁性。获得学校2014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师资队伍得到优化物理与工程技术学院2014年引进1名教授、3名博士,2015年引进1名教授,1名博士。现有教授5名(其中特聘教授1人,硕士生导师1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具有副教授及其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3名(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技师1人,讲师24人,工程师5人,中级技师2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31人,在读硕士15人。2014年共组织136人次参加校内、外各类培训、进修访学共计17项,有26名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素养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先后邀请外聘专家来我院讲座8次,先后举办校内教研、科研方面的学术交流与讲座16人次。教师先后参加、主持国际、国内各种学术研讨会共25次,参加44人次。通过参加这些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学术眼界,使教师跟上行业发展变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科研,并增加了与其他高校、企业的交流和合作,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教师发展局面。

(三)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现建有物理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土木与交通工程试验中心、汽车与机电技术实训中心三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房屋使用面积502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为1271万元。各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51个。

(四)专业建设有序推进初步确立了“以物理学为基础做精、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支撑做实、以工程造价和汽车服务工程为主体做强,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交通工程、车辆工程为拓展做活”的多科性专业布局结构。到2015年,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5门;校级立项建设的专业课教材4门;所有专业课程已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理实一体考核的专业课程54门。2014年年度,2013级英语四级平均过级率为56.47%并遂年提升。2014届毕业生就业平均签约率98.1%,就业各项满意率93.35%。被学校评为2013至2014年度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五)学科建设成效初显初步构建起“面向工程实际,以工程信息化为发展点,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启于理、成于工的学科建设体系”,初步形成“面

向电子信息、土木建筑、汽车交通等工程技术领域开展以工艺技术、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咨询、研发、培训等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体系。

2014年,我院立项建成BIM技术应用研究所、汽车与交通大数据研究中心等2个校级产学研科研平台,筹建了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研究所、汽车应用技术研究所等2个院级产学研科研平台。立项、公示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其中联合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1项,承担成都市委政研室横向项目1项,与成都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合作研发项目1项。2014年,我院获得校外科研经费:已经到账8.5万元,拟将获得科研经费(已立项、已公示)7万元,共计15.5万元。2014年,我院共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篇,EI检索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8篇。

(六)教学管理获得先进物理与工程技术学院2014级本科报到率96.54%。2014年无二级以上教学事故,根据实训大纲进行实验实训安排,开出率为100%,领导班子和教师完成全年的听课任务。先后组织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各类专题教研活动15场。2014年上半年大力推进微课教学培训,选派8位教师参加全校微课比赛。有两位教师的微课获得校级二等奖,5位教师的微课获得校级三等奖。我院获得优秀组织奖。2014年下半年,选派四位教师参加学校的精彩一课比赛,李晓老师获得校级三等奖。被学校评为2013至2014年度“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实践教学先进集体”,1人获得2013至2014年度“优秀教务工作者”称号。

(七)学生工作再创佳绩2014年立项10项学科竞赛,立项经费27万元。参加二课堂竞赛1项,其中1项市级、4项省级,6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全部获奖。其中有37名同学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一、二、三等奖,57名学生获得省级学科竞赛一、二、三等奖,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团体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学科竞赛团体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级学科竞赛团体三等奖1项。有8位老师获得国家级、2位老师获得省级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成功举办第三届“THI”杯科技节,被评为学校2014年度学生社团品牌活动先进单位。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98.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为95.97%,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97.78%,毕业生职业预期吻合度81.99%,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获得“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四、结束语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奋斗以成。物理与工程技术学院将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全面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全面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深入学习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和学士学位评估标准,全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科研和管理改革,大力推进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学生工作“四知四会”品牌建设和学风建设,使转型发展工作再创佳绩,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多出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