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运河历史 传承千年文脉———记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

首页 > 

高教

 > 解码运河历史 传承千...

解码运河历史 传承千年文脉———记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早在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10几年前,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有着丰富运河文化底蕴的运河古都聊城,就有一批学者长期从事运河学研究。他们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为大运河“申遗”以及“后运河时代”运河文化的遗产保护都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他们就是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

目前,运河学研究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学术成果,在运河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省级运河文化研究基地;申请到全国最多的运河主题国家级课题;对大运河历史文献进行了史上首次集中整理,创建了“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编纂出版了《中国运河文献书目提要》和81册大型丛书———《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编辑印制了2期《运河学研究通讯》;建成国内首家高校运河文献文物展览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我是研究社会史的,本身生活在运河边,对这条古老的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想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弄明白它到底对当地经济社会有怎样的影响”,现任运河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王云教授说道。

作为该校第一个研究运河的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起,王云教授开始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明清时期运河对山东区域的影响,并于2001年与历史系同事李泉、江心力两位教授合作申请到了我校第一个运河主题的国家级课题———“明清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王云、李泉先后撰写了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山东运河文化研究》等著作,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2007年,王云等人又申请到了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京杭运河文献整理与研究”,将现存运河相关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整理,建成“中国运河文献数据库”,为运河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平台和目录索引。

就是这种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的模式,促进了科研团队的日渐成型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成果逐步丰硕。2008年,聊城大学成立了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在原有以历史学科为核心研究人员的构成基础上,吸引了文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美术学院等数位中青年学者参与其中。2013年5月,学校党委整合全校各学科的优势资源,正式成立了全国首家以运河学为研究对象的院级独立科研实体单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从此,研究运河学的这些专家学者们开始了多学科集体攻关的科研合作模式。(下转2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