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由欧美同学会会员留英学者杨国华先生编著、国际著名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作序、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友好人士广泛关注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典藏版)中英文大型文献性画册已经由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海内外发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国于加入该公约并于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迄今为止,先后被批准的世界遗产达35项,使中国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世界遗产国。
《中国的世界遗产》(典藏版)大型文献性画册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以最新、最权威的资料,图文并茂,全面、详细地阐述了中国35项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25项、世界自然遗产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此外还介绍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4项。该书中文约30万字,英文约10万字,共 536 页,选取典型图片566幅,大16开国际开本,彩色印刷,豪华精装,设计精美独特。这部书由“中国,她的古老文明和历史”、“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用不同色彩色块代表,和谐、自然、而又统一;页码更具特色:由中国的世界遗产标志分成两个部分,左右分别,遥相呼应,形成一双半包围手之形状,有保护之意,即保护世界遗产!并力求通过提高画册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带给读者全新的感受,让读者尽情领略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在第一部分“中国,她的古老文明和历史”中,特别增补叙述了中国断代史的最新考古发现,使中国的历史纪年更为完善。尽管此书讲述的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也是世界的,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仅有灿烂的历史文明,旖旎的自然风光,还有中国几千年至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宗教文化如: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并且涉及的学科甚广,如:遗产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古人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建筑学、生态学、动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冰川学、美学、文学、艺术、哲学、力学、数学、工程学、古代军事学、中医药学以及旅游业等包罗万象,涵纳百川、应有尽有,堪称一部百科全书。
《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编著者杨国华先生,2004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UCL)公共考古硕士学位;2007年被剑桥大学录取攻读考古学博士学位,主要课题是研究中国遗产的历史演变、发展、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在英国求学期间,他耳闻目染,发现西方社会和民众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了解甚少,正面的更少。“让英国人,欧洲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们能从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侧面来更多地了解中国、走进中国和认识中国”。正是这种激情,给了他巨大的动力,促使他开始了编著《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万里长征”。几年来,在繁忙的求学期间7次回国,遍访中国35项世界遗产地100多个遗产点,进行多次实地考察,拍摄图片,深入英国和中国的相关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学习访问,遍访专家学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特别是这部书出版前,为了再次订正核实资料和有关情况,2007年7月,他从英国伦敦出发,又一次遍访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历时3个月总行程超过4万公里。“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形成这部文献性画册。
该画册内容丰富多彩,图片精美绝伦,饱含了作者多年的心血,极具学习和研究价值。作为一部集历史、文化、艺术、考古和世界遗产于一体,本着尊重历史事实,传播中国古老文明的初衷,迫切把中国的灿烂文明和历史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相信读者看后对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明历史和世界遗产会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受益终身。“子子孙孙永保用”!谨以此书,献给那些渴望了解中国、热爱中国、热爱中国历史文化和热爱旅游的全世界人民!
前 言
来英国伦敦求学已经有几年了,耳闻目染,感慨万千!国际友人约翰·根彻(John Geach)先生博学多才,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英国国家铁路工程师和化学专家,是我留学英国期间的忘年之交,一次他帮我看一些有关中国考古和世界遗产方面的材料时,他惊讶起来:“中国竟然有这么多、这么好的东西”。之后,他看了我编写的《中国的世界遗产》英文版资料,自愿请缨担任该书的编辑校对工作,对中国赞不绝口:“没想到中国竟然有如此灿烂的历史和文明以及如此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此时,我才知道英国人对中国了解甚少,正面的更少。看到一个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欲望如此强烈,于是,内心顿时涌出一种激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英国人、欧洲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们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这也是我编著此书的最大动力。
1995年,尚在师范求学时,我曾独自游历黄河两岸和长江两岸了解风土人情,饱览祖国名山大川。可真正亲密接触世界遗产始于1996年5月,登泰山,观孔林、孔庙和孔府。1997年5月,沿“丝绸之路”西行欣赏戈壁风光,临万里长城西端嘉峪关,赏敦煌莫高窟,1998年至2001年遍访不同时期长城遗址,东达长城山海关。2003年、2005年两度回国访问河北、河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重庆等地的世界遗产。自2002年留学英国至今,7次回国,遍访中国的世界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和数据,拍摄图片,进行油画创作,并走访专家学者,做了三年多的理论调查和研究。几年来,深入英国和中国相关图书馆: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图书馆、亚非学院图书馆、大英图书馆,以及中国各世界遗产地和研究机构学习访问。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2月,在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博特国立博物院举办了我个人的“中国世界遗产油画展”,受到了西方人士的广泛关注,以及业界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更增强了我编写这部书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增强了尽快出版这部书的紧迫感。特别是这部书出版前,为了再一次订正核实资料和有关情况,2007年7月,从英国伦敦出发,又一次遍访中国35项世界遗产地100多个遗产点,历时3个月,总行程超过4万公里。“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形成这部500多页的文献性画册。
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世界各国拥有的独特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是各国、各民族,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不少堪称人类文明精华的珍贵文化和自然遗产,正在遭受岁月侵蚀或人为破坏,濒临危险和灭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国加入该公约后于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迄今为止,先后被批准的世界遗产达35项,中国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世界遗产国。至2007年7月,全世界共有851项世界遗产,分布在141个国家。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成为这部书的使命。“子子孙孙永保用”,加强世界遗产保护,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世界遗产,促进共同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美好心愿;“世界遗产,人类共同的家园”,是中国人的全新概念。
中国的世界遗产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中国的世界遗产》采用最新、最权威的资料,全面、集中而综合地介绍阐述了中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35项世界遗产。全书以中、英文两种文字阐述,由“中国,她的古老文明和历史”、“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在编排上按遗产被批准年限的顺序进行阐述,选取典型图片500多幅,力图通过提高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带给读者全新的感受。我还特别在书后收录了首批中国《国家文化、自然、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预备名录》和第一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以便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发展趋势和未来。相信这部《中国的世界遗产》大型画册,不仅会带给你纵览中国世界遗产的美仑美奂和全新感受,更能让你尽情领略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好吧,就让她带着你走进中国!妙哉,中国!美哉,中国!
感谢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为出版本书所做出的努力,感谢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于
北京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
关于作者
杨国华,系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理事、欧美同学会会员、美国国际社会摄影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先后担任过美术教师和编辑,以及行政等方面的工作。2004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UCL)公共考古硕士学位。2007年被剑桥大学录取攻读考古学博士学位,主要专业为中国遗产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以及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先后多次举办书画、摄影展,曾发表诗歌、散文、新闻报道、文学评论、报告文学、书法绘画和摄影等作品300余件,其中30多件获国家级作品奖。中国教育部《神州学人》杂志、世界华人联合会《世界华人》杂志、凤凰卫视欧洲台、《英中时报》和《星岛日报》欧洲版等媒体曾先后对其作过人物专栏报道。他的名字也先后被入载《中国青年艺术家传集》、《中国人物志》、《中华优秀人物大典》、《世界名人录》和《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华卷)等典籍辞书。
1995年,荣获“中国新星诗人”奖,并被入选《中国当代新星诗人通览》一书。
1996年,个人诗集《世纪末的牧羊人》由国际文化公司出版;同年,摄影作品获得国际优秀奖。
1996年,中西结合的中国画作品“获”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并被收藏,同时被收入在由奥林匹克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师生国画作品集》一书。
1997年,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国际艺术精品博览》大型画册。
2000年,策划编辑出版《虢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精装版),由新加坡时代(远东)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
2001年,策划编辑出版《三门峡考古文集》(精装版),由新加坡时代(远东)出版社和中国档案出版社联合出版。
2005年,担任伦敦大学教授助理期间,拍摄并协助编辑完成《中国青铜器流失海外图录》。
2006年,翻译并协助 Mr. Gerald Davison 整理《中国瓷器篆刻铭文大全》(英文版)一书。
2007年2月,在英国维多利亚暨阿尔伯特博物院拉斐尔宫举办了“杨国华中国世界遗产油画展”。
2007年12月,摄影作品“Love of Nature-大熊猫”获得美国国际社会摄影年度评比一等奖。
2008年,在英国由新建筑集团帕葩达肯斯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宝大熊猫》。
专家组顾问编委
李学勤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
张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中国委员会主席
郭旃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副主席、中国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巡视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考古学和遗产学教授
杜晓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北京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
田小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原秘书长、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
大卫·拉米英国文化、媒体及体育部部长
屈盛瑞中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汪涛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亚非学院(SOAS)和伦敦大学学院(UCL)中国考古学高级讲师、博士生导师
孙新民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唐际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工作站站长、殷商考古著名专家、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
雷兴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考古学副教授
李虎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室主任、教授
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泽成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
张鹊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
顾问编委
万明坤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前校长
杨进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汉堡)高级项目专家
卢枫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一秘、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副会长
马琪联合国(UN)开发署驻华代表处能源与环境处项目经理、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生物学会理事长
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张秀琴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
江波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
杜敏外交学会正处级调研员
桂振华中国绿色画报出品人、常务社长
段风华中国教育部《神州学人》杂志社副编审
林正升英国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中国助理馆长、牛津大学艺术史博士
黄彩玉英国维多利亚暨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中国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