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高考改革 语文老师:地位变化压力也大

首页 > 

高考

 > 北京中高考改革 语文...

北京中高考改革 语文老师:地位变化压力也大

在日前公布的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中,语文学科将突出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与重要地位,在中考和高考中所占分数都大幅提高。这个政策一出台,立刻引发本市一线语文老师的各种声音,有欣喜,有期待,也有担忧:“分值高了,肯定语文会比以前大受重视,但应试的压力也会更大。”“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薄弱,对老师实在是个挑战。”“虽然提高了分值,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很多问题还是难以解决。”……一边吐槽多年来语文课遭遇的尴尬,一边对新政出台紧张地猜测,语文老师的心理变化相当微妙。

都是主科

语文最不受重视

“中学的语文老师工作时间是最长的,工作也是最累的,可是在三大主科中,语文却是最不受重视的。”北京十五中的资深语文老师马老师平静地道出了这个客观现实。“通常语文老师都担任班主任,这几乎是很多学校的一个传统,因为是主科老师,而且更加人文,比较适合管理学生,所以语文老师任务很重,名义上是骨干,可是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语文在三大主科之中的受重视程度是最低的。”

马老师分析,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应试,“相比于语文,数学和英语在中高考中更容易得分,有可能通过短时间的努力成绩很快提高,而语文想要大幅度提高分数很难,而且热爱语文、语文素质好的学生在考试里并不一定能得高分,尤其是作文,一个不小心跑了题,几十分就丢了。所以,语文考试的弹性空间很大,在中高考里靠语文拉开分数取得优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想法很实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数学和英语上,对得高分更有利。”

马老师举例说,对语文的忽视其实从小升初就可以看得很明显,“现在中学名校选拔牛孩基本都是考数学和外语,有各种杯赛和考级证书,名目繁多,没听说看语文成绩的,大概是考查者认为数学和英语可以比较客观反映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而语文相对来说比较主观。”

80后的小莫老师是海淀区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她苦恼地发现:“语文被忽视了很多年之后,进入高三,一些学生终于开始努力学语文,可是接二连三的考试中成绩却没上升,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就被打击了。他觉得在语文上花时间简直就是浪费,不如花时间学数学和英语,最终还是放弃了。”小莫和同事们认为,语文是一个“非量化”的学科,尤其是阅读和作文,“它跟学生们从小的阅读量、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等有很大关系,需要循序渐进、慢慢积累,难以速成。”

对语文的忽视几乎贯穿孩子整个的学生生涯,“即使在学生就业的时候,语文也被看作没什么实际用处的学科,英语好歹算是一门特长,找工作也可以作为一个优势,语文却什么都不算。”马老师很无奈地说。这种种境遇,使语文课多年来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很多孩子连中文的字词关都没过”

靠调整考试分值这一杠杆是否可以为语文教育打一剂强心针?语文老师们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多年的忽视使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差,语文作为一种“素质”能否在短时间内被培养出来,是摆在语文老师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高考,学生们要背诵21篇古文、24篇古诗词,古文部分几乎全靠死记硬背。”小莫老师反观自己的高中时代,发现现在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远不如当年的自己。“他们的积累真的不多,可能是受快餐文化的影响,从小到大没读过几本书,然后一上高中就要开始学孔子、孟子,包括选修课本里的古文,学起来特崩溃,即便是我逐字逐句地都翻译了,学生们也还是懵懵懂懂的。”小莫断言:“如果不考试,大部分的理科生绝对连一篇古文都不会读。”她班上的不少学生用高三上半年的时间来补高中前两年落下的语文课,遇到不懂的就跑去问她,末了还加一句:“老师,这个咱们讲过?”这让小莫很无奈:“这个咱们都讲了快三年了!”

在小莫看来,语文就是国文教育,可很多孩子连中文的字词关都没过。“有时候站在高三讲台上,我觉得是在干小学老师的事儿。我要把那个字一笔一画地写到黑板上,跟学生说‘看好了,这儿有一撇’、‘看好了,这儿是连着的’,他们真的会写错。”

十五中的马老师告诉记者,语文绝不仅仅是考试题目,它和我们的生活是融为一体的,让她最抓狂的事情是,现在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中文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对语言文字毫无感觉,不会用语言准确表达想法,最明显的是听不懂言外之意,不懂得什么叫言有尽而意无穷,满嘴奇怪的网络语言……”马老师认为,这是语文的困境,也是语文老师们面对的严峻的现实,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语文教学像

“戴着镣铐跳舞”

语文教学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这是陈经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应试的限制和鼓励创新的素质教育中苦苦挣扎,不少语文老师纠结在此。而语文在中高考中的分值增加,对于一些老师而言,感到应试的压力更大了。

“应试派”在语文老师中为数不少,有20年教龄的居老师坦言,自己教书的年头长了,采用的一直都是传统教法,“现在孩子们学语文,主要是为了应试,如果不考语文,也就不学了。”因此,居老师会留意出题形式、答题技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考试,想提高成绩,如果掌握了答题技巧,对他们来说会容易些。”虽然他很清楚,这样做的结果是“丢掉了每一篇文章背后的内涵、深层的价值”。

王大绩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被各种条框限制住了,这令语文老师非常苦恼。“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地去表达,但实际上,这种自由在考试中有很大的风险,所以老师们宁肯为了保险,按照固定的程式来教作文,比如开门见山、先抑后扬、承上启下这些套路,最后,语文教育就成了让学生背复习资料,背标准答案,老师教起来也没什么积极性。”

面对以成绩高低论成败的升学制度、教师考评制度和社会环境,语文老师们有自己的苦衷,难以顾及语文课承载的文化传承的重任。“整个社会就是急功近利的,都需要拿成绩说话。你有了成绩,其他都不重要,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老师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课,即便平常教学中做一些尝试,最后也都要让位于考试。”居老师认为,提高语文科目的分值,能让学生们更重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从传承文化的意义看,不是光靠单纯地提分就能解决的,“如果考试模式、录取模式不进行相应的改进,提分也仅仅是让孩子们更加关注分数,语文教学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语文老师

在诱惑前面临考验

考试分值的增加无疑提高了语文的受重视程度,却也使原本就存在争议的语文教育的方法和方向问题再度被推到风口浪尖。

一直在呼吁重视国学汉语的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向记者表示,他观摩过一些语文公开课,对一些老师的方法不以为然,“某老师讲课文《怒吼吧,黄河》,先放五分钟音乐,再问听出什么感情,老师朗诵,并配乐朗诵另外一首诗《五月的鲜花》,让学生念冼星海和光未然生平,反复讲爱国达十多次……这可以说是音乐课,是个人炫技型的艺术指导课,是音乐理论课,是思想品德课,是所有课却不是语文课。因为评课的人喜欢这样上课,热闹,花里胡哨,这种要命的语文就是假语文!”

王旭明随即提出了他倡导的“真语文”的概念:“以语和文为要素、将价值导向融于其中的语文教育活动。真语文包括教材、教师、教学和评价等环节,各个环节都体现真语文思想理念,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完美的真语文教育活动。”

王大绩老师则认为,目前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老师,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水平,“其实中学语文不需要多高深和专业,它教给学生的无非是:生活、语言和思维。它是一种文化建设,是对学生人文理性的启蒙,让他们了解、认识生活、学会生活。”面对语文改革的新契机,王大绩提出了他对语文老师的期望:“对学生、对生活要抱着真诚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水平,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营养,超越他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认知,给他们启迪,这样的教学才能吸引住学生。”

然而中高考教育改革也给语文老师带来了另外一种诱惑,有人表达了这样的担忧,“语文分值的增加,会激发语文培训市场,主科老师中原本语文老师收入最低,有些老师将可能更多地兼职校外培训或者私教。这是否会造成语文教学校内冷清校外忙的情况呢?”马老师表示,面对新政,语文老师的素质面临考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