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顾海良:高校在建设新型智库方面有独到优势

首页 > 

高教

 > 访顾海良:高校在建设...

访顾海良:高校在建设新型智库方面有独到优势

凝聚民智民力 共图发展大业

——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

记者:近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您怎样看待《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必要性?

顾海良:《意见》从三个方面明确指出了智库建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政治体制改革意蕴。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要求健全民主制度和民主形式,特别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开展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的广泛的民主协商。智库能够把各种协商主体对不同问题的不同见解加以专门化、专业化的梳理,使各方意见趋于整体性、全面性,具有权威性和可行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协商呼唤新型智库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

其次,正如《意见》所指出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社会各阶层及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不同阶层及群体的协同治理。有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广开言路、集中民智,使多样化的见解、见识得到释放,使多方面的智慧、智力得以迸发,和而不同,形成合力;就要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求同存异,进而做出改革和发展的最优化选择。因此,“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相适应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这一改革的思想载体。

最后,在近年来国际经济的急剧动荡中,我国经济“硬实力”的上升有目共睹,但“软实力”的状况尚不能与之匹配。不断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是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文化方面“西强我弱”态势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就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记者: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首先要明确智库建设的目标与各类智库应当承担的主要任务。《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您对当下智库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何认识?

顾海良: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的要求,把握好智库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根本方向。应该在以下四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加强理论建设,打造“中国学派”。《意见》提出,智库要“开展前瞻性、根本性、储备性研究”,而这些研究离不开扎实的基本理论。智库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趋势,对国家面临的问题、前景作出系统的理论论证,才能为政策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只有用正确的、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与理解的理论来解释重大决策,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才能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得到更多的国际理解和认同。因此,智库的理论建设成果,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突出时代性和前瞻性;要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新变化,增强科学性和针对性;要善于运用新的文化样式和符合各阶层特点的话语体系,增强亲和力和引导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派”。

主攻战略研究,形成“中国意识”。《意见》提出,智库“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要“着力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战略研究事关全局和长远,对判定一国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至关重要。以“中国特色”为根基的智库,要以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研究目标,既清醒地看到已经迫在眉睫的“近忧”,也要准确捕捉尚不明朗的“远虑”,从而制定根本性战略,澄清“远虑”、摆脱“近忧”。尤其在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经济与政治结构治理的大背景下,更要形成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中国意识”,由这种意识出发制定方针政策,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发挥社会引领,讲述“中国话语”。社会引导的公共性、开放性与智库的社会责任性密切联系。智库专家在引导舆论和顺应民意方面有其优势,要高度关注思想文化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要高度重视凝练社会共识、弘扬社会正气、传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要能把个人、阶层的局部利益和社会的、国家的整体利益有效契合,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讲得更深入民意、更贴近实际,力求缓释各种张力、弥合各种冲突,形成能够引领社会的“中国话语”。

提供政策建言,多出“中国方案”。政策影响力是衡量智库作用与水平的一大标准。智库要增强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建言献策,为各级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的决策制定、实施、评估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多出务实管用的对策和方案。

记者:《意见》指出,要“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着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高校智库建设优势何在,建设的难点与重点是什么?

顾海良:高校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方面有着突出且独到的优势——各领域高层次人才集中、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拥有雄厚且稳定的智力资源;与国际学术界频繁交流互动,建立了多样、畅通的联系渠道,拥有研究的国际化平台,等等。在此基础上建设的智库,更能显现“新型智库”的优势和特色。

如何切实发挥优势,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形成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政策咨询的新思路、新格局?

首要的一点,是转变观念、改变学风、扭转科研方式,促使专家学者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结合起来。要从以前的从专业出发、从书斋到书斋,转变为从问题出发、深入社会实践,使研究和结论更有现实生命力。其次,要改变凭借单一的专业和学科去研究社会问题的弊病,大力加强协同创新。智库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问题的全面性复杂性和学科的单一性片面性之间天然存在矛盾,如果把复杂的战略问题简化为单学科的专业问题来研究,就很难掌握全局。只有通过协同创新,才能提出更加全面深入的政策建议。(记者 王斯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