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载教书育人,出版学术专著500余万字,尽职尽力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卖房助学,联系爱心人士结对帮扶32名山区贫困生。他说,慈善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现年74岁的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是沪上闻名的“慈善校长”。2010年以来,他捐出300万元,分别在自己小学、中学和大学母校设立奖学金,鼓励和资助贫困学生坚持学习;在甘肃、四川的边远山区小学,“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更为数百名孩子送去营养午餐,并开展长期结对帮扶。
“我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一个艰难的青年,作为一个老贫困生,我曾享受过来自学校和社会好心人的帮助,现在到了回报的时候了。”杨德广对记者说,“希望我的举动不仅能帮助尽可能多的贫困生完成学业,更能在他们心里播下希望和善心。”
1940年出生在南京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杨德广,20岁时,背上装满书和旧衣服的破麻袋,来到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党和政府帮助下,他顺利完成学业。其后数十年,杨德广一直从事师范教学、教育管理工作,1996年至2003年,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从校长岗位退下来后,杨德广便认真思考“怎样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也让后半辈子过得更有意义”,除了留下厚重的学术财富,他还想了却自己另一个“财富”心愿:将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100万元书稿费捐献给母校。
“但小学、中学、大学,每所母校只能拿到30多万元,还是太少了。”为实现自己立下的给每所母校捐100万元的目标,杨德广在2010年卖掉名下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筹措到200万元。“我当时有两套房,卖掉一套,有人问我怎么不买个别墅,我说我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平时就喜欢学习、写作,不喜欢吃喝玩乐,有住的地方就够了。”
杨德广的善举感动了社会。2012年,在企业家朋友帮助下,“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正式设立。杨德广及其团队将目光投向西部那些边远山区小学吃不上一口热饭的孩子们。
经考察,杨德广选择先期资助甘肃省环县和四川省富顺县的7所山区小学,每年为两地捐助20万元,为学生的营养午餐“买单”。
“几所学校现在都建起了食堂,孩子们终于不用再窝窝头蘸水吃,而且有了营养餐食谱,这些变化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感觉自己‘活明白了’。”杨德广说。
看到山区孩子学习刻苦,却因为经济困难,有人不能升上中学和大学,杨德广和朋友们决定,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让更多山里娃进入大学。
回到上海,杨德广积极地为这些学生寻找愿意资助的爱心人士,经过两年努力,32名学生结对帮扶已全部落实。杨德广的儿子、女儿和外孙女也与1名学生结对帮扶。
杨德广告诉记者,如果所有受助孩子都能如愿上大学,总共需要150万元善款。“我们要给贫困孩子、贫困家庭‘圆梦’的希望,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上始终有人在关心、关注他们。”
谈及2015年的目标,杨德广表示将兑现承诺,去大学收集一些置换下来的电脑,捐献给西部山区学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愿身体力行,带给学生善的教育;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做慈善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哪怕一点贡献,对我自己也是最大的宽慰。”杨德广说。(新华网上海12月23日电题 新华社记者 吴振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