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郭广生:创新驱动发展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

首页 > 

高教

 > 专访郭广生:创新驱动...

专访郭广生:创新驱动发展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

创新驱动发展 特色服务北京

——访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

郭广生: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主持国家级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项,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作为首席专家主持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主题项目1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兼任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近几年,北京工业大学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2012年底,学校顺利通过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成为获得国家专项奖励的28所高校之一;2013年3月,“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揭牌;2014年7月,樊恭烋学院开始招生,“211工程”四期建设全面启动……一个全面快速成长中的北京工业大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该校校长郭广生。

记者:我们注意到连续三年,贵校QS亚洲大学排名稳步上升,今年亚洲总排名118位,居大陆高校前30名,是哪些措施支撑了学校近几年的稳步、快速、健康发展?

郭广生: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在QS亚洲大学排名中的位次不断上升,由2011年的第201位提升至2014年的第118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和传承,学校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围绕着新的战略目标,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正在逐步得到国际相关机构和社会的认可。应该说,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办学定位和顶层设计要先行。在北工大校园里最为显著的两条标语,也是最为广大师生所熟识的两句话,一是“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二是“以特色服务首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学校的校长,我认为正是这两句话承载着学校不断进取的精神祈望,成为广大师生奋斗不息的心灵守望,也凝练了学校奋楫前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宗旨,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然,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大学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不仅要拥有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还必须兼具务实可行的办学路径。近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三大战略,助推学校科学转型和内涵发展。围绕人才强校战略,学校以“强高端、稳增长、调结构、保质量”为导向,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实施计划”“京华人才支持计划”和“日新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了较为清晰的人才引育、评价、保障及激励体系,有效提升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围绕开放办学战略,学校一方面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以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共建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等为契机,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引进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组建高水平研究机构探索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另一方面以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途径,通过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使高校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围绕特色发展战略,学校面向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挖掘已有学科优势,重点发展能源、交通、环境等新兴和交叉学科,建设了一批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的多学科体系新局面。

在实施三大战略的进程中,学校既重视一般社会标准的评价,更注重特色指标的考评,包括:以提升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学校荣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比例大幅攀升,材料、工程、化学三个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以强化学生实践素质和创新精神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工大学子在全国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众多国内外科技赛事中频频折冠,连续3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1次荣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提名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地方高校第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科技工作各项量化指标持续增长,2013年授权发明专利368项,排名全国高校第15位,拥有有效专利1,228项,排名全国高校第19位。

记者:贵校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关键性节点?学校是如何突破的?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哪些基础?

郭广生:工大人经常说,在北京工业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了两个重要机遇,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即:抓住“211工程”建设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事承办的重要机遇,实现了由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性转变。

首先,进入“211工程”重点大学建设可以说是学校历史上最大的发展机遇。通过“211工程”一期“打基础”、二期“利长远”、三期“上水平”的建设,学校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和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了若干优势学科创新团队,推动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的取得。2012年底,学校顺利通过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并成为获得国家专项奖励的28所高校之一。未来,我们将以“求突破”作为“211工程”四期建设的关键词,力求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的发展。

此外,参与筹办2008年奥运会可谓学校历史上最难得的发展机遇。2007年8月,学校奥林匹克体育馆正式建成,它轻盈优美的造型、独具匠心的设计让人们眼前一亮。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学校体育馆顺利完成羽毛球、艺术体操赛事承办任务。赛事后,体育馆在优先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师生活动需求的基础上,为社会公众服务,并通过合理分区开设乒乓球、健身房、文艺厅等活动项目。学校还建造了奥运纪念馆和奥运文化墙,开设了奥运文化相关选修课程。2012年5月,学校将羽毛球确定为“校球”,以球会友,展现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应该说,参与奥运筹办不仅为学校留下了一座奥运建筑,还将辉煌的奥运文化、奥运精神留在了校园,更将其融入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校园规划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历代工大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抓住这两个机遇所带来的两个转变,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取得了诸多新的突破和新的提升。基于此,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在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即: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15年,基本实现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到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60年,建设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记者:作为北京市属高校的“领头羊”,学校如何结合首都发展需要、融合区域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

郭广生:北京工业大学自1960年建校伊始,就承载着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深深寄托,肩负着为北京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建校54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宗旨,已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了12万余名毕业生。作为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学校有责任、更有义务为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更高水平的科技与文化支撑,坚定不移地将北工大打造成北京市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智库、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

首先,学校坚持办学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南。学校专门成立了对外合作联络处,大力推进开放办学,积极融入社会,主动“走出去”了解需求、共商合作。2013年以来,学校领导班子走访了包括京津冀区域区县、相关委办局、知名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在内的三十余家单位。目前,学校已与北京市交通委共建成立城市交通学院,与北京市环保局共建环境学科,与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共建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在战略定位、体制机制、科技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有、互利共赢的发展新途径。

同时,学校坚持学科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高度匹配。学校面向学术前沿逐步优化学科结构,力争分层次地建立符合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包括强势学科、优势与特色学科、支撑性学科和基础性学科,重点发展先进材料、交通、环境、能源、智能信息技术、科学与工程计算等新兴和交叉学科。在此基础上,学校先后联合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等9家单位成立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和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聘请欧洲科学院院士PeterDeuflhard教授,领衔成立北京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院等。

此外,学校强调人才培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学校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适应性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时,通过与政府、企业等合作建设办学机构和科研机构,为政府和企业培养急需人才。例如,软件学院与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按照“按需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将自身的办学优势与政府需求紧密结合,不仅拓宽了生源渠道,确保了新专业方向的生源质量,更为北京的信息化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紧缺人才,开辟了高校人才对口培养的新天地。

记者: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您有哪些看法?学校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郭广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永恒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大学最直接的产品,产品的质量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基本问题,是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体。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特别是地方大学而言,应着力于寻求最能显示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学研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是北工大人才培养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早在1991年,原校长樊恭烋先生倡议成立了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应该说,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是在北工大提出、发扬并传承至今的。此后,学校又提出了“教学实践一条线”的教改思路,并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提出将北工大打造成为“卓越工程师的摇篮”的目标。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首都情怀、善于沟通、勇于创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以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所有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地,大力实施“12345”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两个着力点、三种模式、四项结合、五点保障”。一条主线,即立足服务北京,将学科专业设置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并以北京产业发展方向为人才培养方向。两个着力点,即着力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重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建设一只“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工程经验培养。三种模式,即通过校企联盟,搭建集合实践、就业、培训功能的三位一体模式;建立校企联合董事会,校企全方位合作人才培养;与国际优秀企业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四项结合,即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结合;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相结合;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五点保障,即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政策保障、条件保障。学校提出,到2015年,力争使1/3的学生达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并具有特色,1/3的学生接受过第二专业教育,1/3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或者接受国际化教育的经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们成立了以原校长樊恭烋先生命名的樊恭烋学院,作为北工大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验区,旨在充分发挥学校工程教育优质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化理工基础和创新教育,尊重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选择,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工程基础的夯实、优秀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和持久竞争力的发展,培养国际、国内工程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今年,首批30名2014级理科优秀学生顺利通过遴选,获得了进入樊恭烋学院学习的机会。未来,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探索,将继续成为学校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始终处于学校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位置上。

记者:您认为在振兴北京教育方面,北工大应该有哪些作为?

郭广生:北京高等教育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所市属高校和“211工程”建设的“国家队成员”,北工大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凸显大学基本职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首都教育使命与追求,包括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为国家、北京市培养高端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发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的优势,积极融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咨询和智力服务;面向首都基础教育开放,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好地无缝衔接;引领市属高校的发展,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勿把北京大学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要办成“第一个北大”;同样,很多人曾将北工大喻为“北京的清华”,在我看来,北工大就是北京的北工大、中国的北工大、世界的北工大!在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北京工业大学定会凝练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形成强势的品牌影响力,为办好首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作出新的贡献。(记者李艺英卜珺特约记者卜晓明)

【微访谈】

记者:您的兴趣爱好是?您的业余生活如何安排?

郭广生:读书、思考,交友、运动。

记者:对您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

郭广生:天道酬勤。

记者:您做事的理念是什么?

郭广生: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记者:您认为成功的奥妙是什么?

郭广生:用心!凡事比别人想得更早一点。

记者:您认为您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郭广生:总是希望追求完美,有时难免苛求。

记者:对您启发最大的一句教育名言是?

郭广生: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记者:您最崇拜的当代教育家是谁?

郭广生: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

记者:您心目中的好学生的标准是?

郭广生:拥有“五心”,即责任心、自信心、好奇心、恒心和爱心。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郭广生:拥有“五高”,即高尚的师德、高远的志向、高深的学问、高雅的情怀和高超的教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