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双导师指导模式培养未来好老师

首页 > 

高教

 > 东北师范大学:双导师...

东北师范大学:双导师指导模式培养未来好老师

东北师大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开创双导师指导模式——

好老师是这样“炼”成的

“我既为师,以德为先;兢兢忘己,业业育贤……”日前,在东北高师联合供需洽谈会的现场,东北师范大学发起了“2015届毕业生师德宣誓仪式”,东北28所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庄严宣誓,带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执着,昂首踏上新的征程。

师德主题教育让学生信守承诺

“回想起在东北师大的4年生活,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大学第一课’观看电影《冯志远》。冯老师扎根西部42年,虽双目失明、身患重病,却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这让我非常感动,也坚定了我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东北师大2011届毕业生郇琦说。

60年代的陆家羲、70年代的李喜文、80年代的郭力华、新世纪的马宪华……像冯志远这样的师德典范在东北师大还有很多,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爱生如子、严谨笃学”的教师形象,影响着每名学子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践行。

“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探访马宪华老师时,我们重走了她每天授课必经的33里坎坷山路,回顾了她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教育一线的从教生涯。这段经历使我们体验到了一名农村教师的艰辛与快乐,体味到了师德的真实。”东北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张丽丽在“寻访千校千师”师德教育活动总结会上说。

东北师大将冯志远等师德典范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为主题开展“师德大讨论”系列活动,组建“理想与成才”报告团,举办“师德报告会”,创办“闪耀的师德光辉”、“恰同学少年”等网络论坛,进一步营造了学校“明德、崇德、育德”的良好氛围,也为“东师精神”在新一代学子中的传承打下了基础。如今,以“师魂先锋队”为代表的“80后”、“90后”东北师大学子正在基础教育战线忠实地履行着当初的承诺。

双导师指导模式培养未来好老师

“第一次走进班级,面对调皮的孩子,我一时无所适从,一度想过放弃。但坚持两个月下来,我对教师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逐渐适应了一名中学历史老师的角色。透过孩子们脸上信任的笑容,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刚从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实习回来的历史文化学院学生王宏泽说。

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是东北师大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共建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在注重教师技能提升的同时,东北师大更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强化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学校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常驻“实验区”,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对实习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指导。这种“双导师”的实践指导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初为人师”时遇到的各类具体问题,让他们在收获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职业信心。同时,导师们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们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使他们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东北师范大学构建的‘以德塑能、以能养德’的教师教育模式,为培养德能并举的‘中国好老师’搭建了广阔平台,推动了教师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东北师大校长刘益春说。

公益支教助学活动成为师德养成平台

在东北师大,“师德至上”不仅是学生心中的“道德标尺”,更是支撑他们运用所学服务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学生自发成立的支教助学团队已经成为他们践行师德理念、养成师德品格的重要平台。

厚普公益学校是一所由东北师大学生自发创办的公益性学校,由在校学生担任志愿教师,专门为农民工家庭和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补习服务。寒风凛冽不能阻挡志愿者们家访的步伐,节假日的校园里依然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也就是在这平凡的点点滴滴中,志愿者们将内在的“东师精神”逐步外化为行为习惯。5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长春及周边县市的60多所中小学,累计帮扶农民工和贫困家庭子女3000余名。

如今,和厚普一样,红烛志愿者协会、爱心使者团、“明日乡”、“黔之行”、“塞上未来”支教团等数十支支教助学团队在东师蓬勃发展、遍地开花。在这里,“为人师表”不再只是书本里的话语,而是站在讲台上的责任与使命;“敬业奉献”不再只是挂在墙壁上的标语,而是假日里迎送他们的朝阳与星辰;“爱生如子”不再只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而是课堂上充满温情的眼神;“崇高师德”不再只是空洞无声的口号,而是默默伏案、辛勤耕耘的身影。(通讯员 孔洁珺)

《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9日第1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