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触摸”泥土的芬芳
——北京大学以价值引领和学术导向强化实践育人纪实
北京大学从学生渴望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突出“价值引领”和“学术导向”的实践育人理念引领下,每年组织300余支大学生团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断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若问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什么看法, 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走马观花”、“形式主义”,而一些学生参与走过场、教师指导没干劲、实践成果互相抄的现实情况,也伤害了许多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大学从学生渴望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突出“价值引领”和“学术导向”的实践育人理念引领下,坚持社会实践主题、选题、价值塑造的“三实”和学术支持、团队组建、实践成果的“三专”,每年组织300余支大学生团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断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北大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焦点热点与学生自身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的专业优势与‘第二课堂’的组织优势结合起来,推动环节创新与效果提升。”北大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说。
深入基层,找寻胸怀天下的精神力量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3级博士生刘丽文看来,每一名希望用知识改善民生的学子都潜存有一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但只有真正深入基层,“触摸”泥土的芬芳,这种情怀才能转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数据显示,在中国,超过80%的死亡者死于慢性病,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刘丽文被这项数据深深触动:“我们这些经济学、医学与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能为基层民众的医疗状况与身体健康做些什么?这是我们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应该考虑的问题。”经过3个月的紧张准备,在综合考虑地方医疗条件、人口构成、居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刘丽文一行13人深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走访调研,目标只有一个:为基层群众建立医疗跟踪档案,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经过专业严谨的走访调研,刘丽文坦言,理论知识的熏陶或许让他们具备了独到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素养,但基层的实际问题远远超出想象,“只有不断向基层学习,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真正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才能把社会实践活动做实。”北大团委副书记张莉鑫说,北大建立了社会实践活动校院两级审批立项制度,几乎所有的社会实践项目都来源于学生的自主申报。“每个项目都要提交立项表,对实践项目的目标、指导思想、内容等有比较全面的计划,没有通过校院两级审批的活动都不予立项。”
今年,北大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设计组织上,无论是“红色之旅”、“基层之声”,还是“改革之路”、“创新之源”,都落在了“求实”二字之上。学校鼓励学生带着远大志向下基层,带着研究选题走向改革前沿阵地、基层偏远山村或高原牧场,一事一地,注重体验,把小问题做深做透。
知行合一,追逐学以致用的广阔天地
今年暑期,经济学院2013级本科生刘华山作为“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访员在青海农村调研,虽然交通不便、语言不通、一个星期也洗不上一次澡,但刘华山在调研中时刻感受着时代变迁的波澜壮阔,也感受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书生豪情。
“经济学科需要锻炼社会调研的能力,需要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现实问题,该项目的数据也特别有经济学研究价值。与此同时,所有访员在实地调研前都要接受包括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问卷的基本结构、访谈技巧等在内的56个课时的培训。”刘华山说。实地调研结束后,项目总负责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赵耀辉,还为参加访问的学生专门开设“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分析”课程,从社会经济调查的理论和实践角度全方位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在基层实践的过程中,愈发感觉到书里所学的原理、模型之类的东西,真正拿来解释基层的现实问题往往是乏力的。”刘华山认为,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身边的现实,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和专业学术机构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加速提升了他们的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对数据质量要求非常高,对学生访员是一个全方位的训练。”赵耀辉欣慰地说,从最近两年的实践看,参与学生的学术收获非常大,有的通过该项目获得校长基金的支持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有的通过参与后续课程的学习拓展了学术兴趣,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张莉鑫坦言,将学术导向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基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求。“学生的竞争压力很大,他们要考虑时间成本,也要权衡自己能从假期社会实践中收获什么。如果只是流于形式的走马观花,还不如找个实习单位或者参加专业培训。”张莉鑫说。
据介绍,除了学术支持的“专”,北大社会实践团的团队组建、实践成果也体现出鲜明的学术导向,让学科背景各异的学生在交流中开阔专业视野、在碰撞中探索实践新知。
代代相传,点燃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
从1983年北大毕业生胡春华援藏,到2010年起北大等7所高校开始“组团”对口支援西藏大学,一代代北大人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援藏干部马新明在北大优秀校友集中写道:“无论何时何地,身处顺境或逆境,北大精神都会给我们指引。”
今年暑假在西藏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让浸润在北大校园仅短短两年的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本科生及桐深深地感受到了北大精神的感召力量。“我们实践团的工作是寻访扎根西藏、建功立业的北大优秀毕业生代表,希望通过采访西藏北大人,了解他们选择入藏工作的原因、工作现状以及心路历程,将这份胸怀与抱负分享给更多还在校园的北大人。”及桐说。
实践团在组织构成上也处处体现着这种传承。西藏实践团的成员全部来自新闻传播学院,跨越了大二、大三、大四这3个年级。“我们实践团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西藏北大人进行人物专访,都是一名高年级学生与一名低年级学生组合进行采访。我在师姐的带领下发现采访对象身上独特的点,及时调整采访思路,深入挖掘,她对我稿件的修改打磨更是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及桐说,这种“传帮带”可谓一举两得,既能让自己这样的低年级学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又能通过实践让自己真真切切地有所收获。如今,北大学生实践团在团队组建上,本研结合、高低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另外,我们从过去主要注重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首尾两端的管理。”张莉鑫介绍,北大每个院系都依托团委实践部开展日常性的社会实践培训,并开设相关课程。每年社会实践活动启动后,校团委进行集中培训,在实践活动的内容指导、组织建设等方面,对大学生团队进行教育培训。(记者 柴葳)
《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2日第1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