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 永远都有机会(11.8)

首页 > 

留学

 > 海归 永远都有机会(...

海归 永远都有机会(11.8)

当前,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各国政府可以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手段保护本国产品,控制有关生产要素的流动,唯一无法控制流动的是人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人才的挑战成为最大的挑战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中国永远都有机会”渐渐成了海内外一种共识。除了本土人才迅速成长外,海外人才也纷纷回流,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 在1978年到2005年间,有93.34万名中国学生去国外继续深造。在过去的10年里,这些人开始双向流动。到2005年底有23.29万中国学生在国外学成后返回中国。在他们中间,科学家们将研究技能和专业知识带回国,并成立了新的公共资助实验室;企业家带回了资金和创建新企业的雄心;而跨国公司的经理们努力让自己的公司进驻位于中国新建的知识园区。 人才回流的意义可从一组数据来说明: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是海归。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岗校长中,80%是海归。在海归校长执掌下,中国高校更具国际视野,更易推进国际化进程。“863”、“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课题组长,大多数是海归。国家三大科技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有36.58%是海归;在纳斯达克上市的40家中国企业中,高管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海外资本在中关村风险投资的80%投给了海归企业。 留学人员过去是、将来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海归”与人才并不画等号。只有那些真正学到了本事,有着丰富经验的“海归”才是真正的人才。对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而且我们还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把他们请回来。 今年年初,人事部发布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十一五”期间,要使留学回国人员新增人数达到15万—20万,争取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20万人次。这是我国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积极信号。 我们期待更多的留学人员成为海归,与正在崛起的本土人才一道,共同谱写中国创新领域的新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