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德国对于国外学分认证之新规定 2013年07月27日 09时讯
大约有30%的德国学生在求学期间会到其它的国家进修,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课程本质没有什幺差异的情况下,他们在国外所修的学分依然必需在德国母校进行认证。在过去学生们都必需证明他们在国外所修的学分等同于国内母校的学分。如今情势却有所改变,反而是当母校拒绝承认国外的学分时,必需证明被认证的国外学分在本质上与规定有所分歧。
"本质差异"的方案和"提证义务方之转变"可说是「欧洲区高等教育学历认证协议」的中心架构,这也就是所谓的"里斯本协议"。它也是欧洲许多国家之间在学历及考试成绩认证时的重要指标。虽然"里斯本协议"已在2007年时被纳入德国联邦法,但是在基本条款细节的翻译上仍有许多需要说明的地方。如今各大学所需面临的挑战是认证过程的透明化、流畅性和适当的品质保障。
德国大学校长会议最新出版的两份文宣特别强调有关认证的相关讯息,以供各大学和学生在进行认证时参考使用。这两份文宣已于本月2号在柏林举行的"促进学习流动 - 大学认证之挑战与机会"的会议中进行发表。
此外还有一个名为"留学与认证"的新传单,主要在阐述学生在申请外国学历认证时的权益和义务。里面提到当学生到国外进修前应该与母校签订一个国外进修协议书。对于学校,它提供了"里斯本协议"基本架构的说明,并给予建立负责及透明化认证程序的建议。
参考资料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德国对于国外学分认证之新规定 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