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迪是来自西非国家喀麦隆的留学生,2010年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来华,目前在浙江师范大学读书,今年即将毕业的他有个“简单”梦想,就是把他在中国所见所学带回喀麦隆,报效祖国。
服务员:杜迪,帮我接桶水,好吗?
杜迪:很愿意啊!it"smypleasure!哈哈哈哈。You"rewelcome!很多吗,还是?
服务员:四分之三。
一进入咖啡厅,便可以听到杜迪爽朗的笑声,他和咖啡厅服务员、中国同学、外国同学都能打成一片。而当初选择来中国的时候,他还一度非常犹豫不决,远不像现在这般满面春风。他说,“关于中国,媒体尤其是欧美媒体竭尽全力给非洲国家灌输的都是不好的形象,比如说,他们歪曲中国,说中国是个独裁的体制,中国污染特别严重,等等。所有这些手段都是试图塑造一个形象不好的中国。即使是现在,许多喀麦隆人还是希望到欧洲去,而不是中国,因为受媒体的影响,他们对欧洲有着幻想,而对中国的认识明显不足。拿自己来说,来中国之前,我也不能想象中国这么好。”
来到浙江师范大学之后,杜迪感受到了一个与西方媒体描述完全不同的中国,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中国的语言文化,试图了解有关中国的一切。他用中国先贤哲人老子的名言来表达他现在的所想所感。他说“我非常欣赏中国一位哲人的话:"授人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就是说给一个人钱财,不如教会他生存的技术。我想,这就是中国政府对我所做的事情,中国政府给我提供奖学金让我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尽管它没有给我很多钱,但是他传授我技术,改善我的秉性,以利于我在未来的生涯中能够主动创造更多的财富,我想,这是对人最好的帮助。举例来说,如果我想知道怎么泡茶,那么我就需要掌握语言来与你沟通,否则我就无法学会泡茶。”
杜迪说到泡茶就兴致勃勃,他一边喝茶一遍吟诵刚才提到的名言,而他的非洲同学和朋友也都有此爱好,喜欢泡茶和背诵名言警句,来自埃及的晓宇就是一个例子,他甚至把中国的茶具拿回埃及国内与家人共享中国味道。他说,“因为中国有句话,叫做"入乡随俗"吧,所以我经常跟自己的中国朋友在一起。我认识一个中国朋友,他的爸爸做生意,我去他们家做客,他们在桌子上摆放茶具,然后我们长时间地边喝茶边说话,这个风俗习惯在我们那里是没有的。然后我就决定买那种茶具回埃及去,跟我的父母家人这样喝茶。”
杜迪和晓宇尽情感受中华文明的元素,努力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通过在中国留学,他们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养成了与中国文化相关联的美好情操。对此,浙江师范大学汉办主任、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副院长徐丽华女士表示,中国为非洲各国培养了大批留学生,这些学生在促进非洲进步的同时,必将持久地推进中非关系的发展。她说,“90年代,我们开始学校跟非洲喀麦隆合作办汉语培训中心,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跟非洲的交流就越来越多了。目前,我们学校三分之二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是来自非洲国家,可能所有跟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都有留学生来我们学校学习过。这些非洲学生觉得我们中国从整个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的体制对他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非洲学生整个为人处世、甚至整个想法都会有所改变,他们在亲华、友华、理解中国方面,比只来过中国一天、两天或者只是做生意的外国人要好得多。”
在浙江师范大学接受了3年语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后,杜迪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毕业。谈到回国,他深情地说,自己有一个简单的梦想,那就是竭尽所学帮助喀麦隆的学生掌握中文,做一个传播中国语言文化、弘扬中非人民友谊的使者。他说,“我有个非常简单的梦想,回国之后,人尽其才。我在中国所学的专业是对外汉语,所以回去之后我想教授中文。今年我就毕业了,至此,学中文就已经学了5年了,我想,回国之后我所掌握的知识肯定能够派上用场,我想帮助每个喀麦隆学生都通过HSK五级或者起码四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