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学校是否太急于投入廉价电子产品的怀抱 2013年06月15日 12时讯
由于消费性电子产品,如个人平板电脑等,在近年的价格逐渐下跌。许多学校利用这个机会大量採购这些产品给学生辅助学习。然而,大家也开始质疑学校将课堂数位化的脚步是否太快太急。而学习最重要的部分是否也消失在平板电脑闪亮的萤幕之中。
Patrick Gray是一个科技论坛的作者。他绝对不是一个强烈反科技化的人。事实上,他对科技充满热诚。然而,他对于科技应用在学习上的效果也感到怀疑。的确,我们很难否定平板电脑将过去无法做到的事变成可能,尤其是它的功能进步得如此迅速。然而,真正需要进步的,并不是这些科技奇蹟,而是学校的品质。
Patrick表示:「儘管学校大量使用科技产品,对我来说是有利的。但有些观点我并不认同,例如每个学生都需要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让维基百科成为资讯的主要来源,以及用Youtube上的水中生物影片来取代学生在科学课中真正地穿着胶鞋、拿着鱼网来观察水中的蝌蚪和昆虫。一般而言,电子产品应该是教材的辅助品,但在美国,它却常被用作为教学的替代品。」
许多的学校管理者希望生产电子产品的公司能够对学校做一些慈善,但他们恐怕是找错了对象。毕竟许多公司,尤其是苹果电脑,在孩童还未就学前,就已经鼓吹孩童使用苹果的产品。所以当孩童进入学校,他们也自然会有使用苹果产品的需求。所以对苹果而言,教育这块市场,对他们不仅仅是改善教育,事实上是为了要让学生使用者,长大后继续成为成人使用者。
而校园中这样的科技成长,造成怎样的结果?
Patrick提出质疑:「一个在平板电脑上接受教育的世代,会不会失去体验式学习的好处?单单透过网路播放软体上化学课,是否好过课堂上实际吸入实验器材燃烧头髮释放出的硫的味道?然而,另一方面,我也不禁怀疑在三十年前,是否也有某些像我这样的人,书写着标準的草体字,哀悼着崇高的学习殿堂被大量的电脑入侵。我也可能会被那些人嘲笑,认为我应该要在没有电脑程式语言的辅助下学习逻辑演算。」
资料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学校是否太急于投入廉价电子产品的怀抱驻休士顿教育组 锺慧撰译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