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善用技职教育解决无业世代问题 2013年05月04日 01时讯
根据「经济学人」杂誌最新一期的报导预估,目前全世界有将近3亿,相当于地球人口1/4总数的15至24岁的青少年,既没有在就学中、也没有就业的「无业族」。
造成目前这群被「经济学人」称为「无业世代」(Generation jobless)情势更急迫的问题有二,一为最近一波经济危机及后续效应的影响,以致于2007年以来,OECD会员国年轻人失业率上升1/3;第二个原因则是,即使是人口成长快速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因为劳动市场情势恶劣,也有大批青年人失业。
其后果不仅造成福利好的富裕国家财务负担沈重,许多研究显示,初入职场的青年人如果一刚开始就遭遇找不到工作的困境,那未来长达20年有可能只能作薪资低于20%的工作,甚至有更高的失业机率,这些闲滞的年轻劳动力不仅减弱今日的经济成长力道,更可能对未来发展造成威胁。
经济学家们如今更关注的是所谓「技能错置」(Skill mismatch),即求职者能提供的技能与企业主所需不相吻合的问题,以致即使现今雇主收到成千上百封求职函,却仍无法找到所需人才的现象。麦肯锡顾问公司(McKinsey)对9个国家的深入调查显示,只有43%的企业认为他们找得到拥有足够技能的入门级员工(entry-level workers),而且拥有50至500名员工的中等规模企业,平均仍有13个入门级职缺。
企业主过去一向以自己投资训练来解决「技能错置」的难题,不过依据华顿商学院Peter Capelli的研究指出,雇主聘人的心态就像是要找立即可用的备用零件,因此提供的训练越来越少;在1979年,美国大企业的年轻职员平均每年接受2又1/2週的在职训练,到了1990年,只有17%在当年接受过任何型式的训练,到了2011年,在过去5年间曾接受过任何训练的比例是21%。
许多国家开始以提升技职教育来弥补学校与职场间的落差,鼓励学校与在地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係,并且共同办理实习制度(apprenticeships)。例如南韩在2010年开始「职业匠师学校」(Meister School),由政府补助学员学费及生活费用,以补充机械操作人员及水管工之不足,所以取名「匠师」,就是取其德文的工艺专家之意,期能打破南韩一向歧视技职人员的心态。另外,在英国,许多学校也开始拥抱「做中学」(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do)的教育理念,例如学校直接参与企业创投成立健身中心,或者与汽车大厂合作在校园複製汽车厂,工作人员与学生一起上课。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善用技职教育解决无业世代问题不过,光学习德国的师徒制训练仍有不足,最重要的是政府政策要能与时俱进,例如北欧国家开始为年轻人量身订作就业训练,保证每名青年人都可以接受训练以获得工作,另外,德国也提出优惠措施,补贴企业每一名新增职缺前两年的大部份薪水,借以鼓励企业聘用长期失业人员。
儘管随着科技的创新,企业也随时不断地在思考「扩张」、「缩减」或「外包」等经营策略,因此政府政策要赶得上劳动市场的变动,确有其难处。不过,也有像IBM及麦当劳等公司投入教育合作及训练计画的实例,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虽然取代了一些人力,但也可为技职人材培育有所贡献,减少所需开销,例如麦当劳就利用一套电动游戏来训练员工如何在使用收银机的同时,与顾客维持互动。
「经济学人」认为,虽然要解决影响如此庞大人口的问题并不容易,但只要政策制订者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刺激成长、打破企业联合(bread down cartels)及缩小教育及职场差距,并善用新科技,只要投资在这几个克服青年失业问题方法上,未来就可预期见到大幅度改善的成果。
资料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善用技职教育解决无业世代问题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