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业技术吸引非洲留学生“取经”

首页 > 

留学

 > 中国特色农业技术吸引...

中国特色农业技术吸引非洲留学生“取经”

2012年9月之前,身处家乡的埃塞俄比亚小伙丁卡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书本和旅游杂志上。而如今,他已在中国西部的甘肃省兰州市生活和学习了大半年的时间,并爱上了这个第二故乡。

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支持下,今年24岁的丁卡正在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攻读干旱农业生态硕士学位。

“甘肃探索出的农业技术非常发达和实用,既能提高粮食产量,又能节约水资源,我想把这些技术带回非洲。”丁卡说。

不远万里来到甘肃,带着改变家乡生态环境的梦想,丁卡格外珍惜学习机会。从早到晚,他要么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要么“缠”着老师给自己“开小灶”,交流学术问题。“甘肃的实验条件和技术都很成熟,可在非洲比如埃塞俄比亚,我们没这样高水平的科研条件。”

丁卡所说让同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张锋亦有感触。张锋随科研团队多次赴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推广示范旱作农业技术。“非洲国家粮食生产应对干旱的能力普遍较差,急需旱作农业技术改变目前局面。”张锋说。

甘肃和非洲多个国家在气候资源状况、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但甘肃探索出的农业技术如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雨水集流造林技术等简单实用,易于大面积推广。

“只要有人工,这些低成本、高回报的技术就能推广应用。”丁卡说,“可知道的人少,所以就需要更多非洲学生来中国学习,回国推广。”

今年1月,丁卡回国后在家乡亚的斯亚贝巴建了一块实验田,把在中国学的地膜技术应用在玉米种植上。“到收获季节时,就能看到效果。”他对实验田抱有很大的期望,他说,如果产量能增加,这项技术至少能在他家周边地区逐步推广。

和丁卡一样,来自非洲加纳的马亮也很幸运地拿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开始了在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的学习。在中国学习3年多了,从一个拼音也不懂到现在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从对农业技术一窍不通到现在研发生物修复技术,马亮对自己在中国的突飞猛进很满意。

“治理土壤污染有多种办法,比如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但交大目前探索的生物修复技术成本更低且无二次污染,能大面积推广,适合加纳国情。”马亮说。

眼下,他和实验室的团队正在把牲畜粪便、麦草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以研发出土壤修复剂,变废为宝。“这样做,一来能减少碳排放,二来能增强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兰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国锦介绍,近年来,甘肃在旱作农业技术上取得的进步吸引着越来越多非洲、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甘学习深造。“多数留学生希望将所学技术带回他们国家推广应用。相信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这些旱作农业技术会对非洲等地的农业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与此同时,甘肃每年定期举办各种国际培训班如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沼气生物质能源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为包括坦桑尼亚、南非、赞比亚、加纳等国在内的国家科技人员和专家学者传经送宝。

“希望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生学成归国,将先进的旱作农业技术应用到当地农业发展上。”丁卡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