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领域学术研究人才的就业前景

首页 > 

留学

 > 美国科学领域学术研究...

美国科学领域学术研究人才的就业前景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美国科学领域学术研究人才的就业前景 2013年03月18日 05时讯

学术界面临着工作机会不足的窘境,尤其是科学领域。过去十年科学研究领域的资金也渐显不足,且应会持续恶化,预期未来有更多的博士头衔的学术研究人才,陷入竞争越趋减少的教职及科研工作机会。

让学术界人才就业问题更加恶化的另一个主因,就是全美各高等学府仍然持续增加招收学生。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缩减招生人数,更进一步是辅导学生往其他方向就业。

博士养成过程中,训练学生批判性思考,并且以专业的知识进行实验以期解决疑问。这样的过程,当然造就出一批批高素质的科学人才,也都适合担任教授或是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以生物学为例,1981当年全美有3,803位新科博士,时至2011年,这一年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数为8,135位。而可以找到大学教授职务的博士生比例,从1973年的55%,2006年减少到只有15%的博士生找到教授职。

除了就业竞争激烈,攻读学位的过程却更形艰困。在2007年完成生物博士,或是进入博士后研究(postdoc)资格的时间,平均将近10年;早于1977年,只要6至8年。许多人进入博士后研究,由于无法得到理想教职,所以延长博士后研究的时间,继续等待就业机会,这也是上述时间延长的重要因素。

面对种种就业困难,有人建议这些科学界研究人才,考虑学术界之外的其他方向就业。比如说进入中小学担任科学教师、科学法令、创业、科学传播写作、科学着作出版界、产权法、技术转移或是顾问工作。

不过与其引导这些学术界人才其他就业管道,不如在初期就揭露就业前景,包括职缺数量以及可能薪资範畴。让学生在走入这条学术道路之前,可以很客观的做决定。不至于日后学生抱怨满腔热情投入,最后却落入就业困难的窘境。

参考资料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美国科学领域学术研究人才的就业前景 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