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伦敦一"奇葩"——火警

首页 > 

留学

 > 英国留学:伦敦一"奇...

英国留学:伦敦一"奇葩"——火警

站在街上同学们议论纷纷,其中不乏抱怨:“又是谁的小烟儿让探测器给逮到了?” “我们的课本来马上开始了,估计这么一响又要推迟,如果推迟时间太久搞不好还要改天重补,太麻烦了。”“一会儿消防车估计要来,火警这么个响法,伦敦的消防车八成像国内出租车一样忙”…话音未落,消防车果然如期出现,颇具阵仗地排查之后告诉我们,可以回楼继续学习了。我低头看了下手表,从警铃响起人潮全部涌出,到消防车来排查,最后到大部队安全回楼仅用不到二十分钟。

英国留学:伦敦一"奇葩"——火警[1]1

火警警报响起,几位老师在大门外讨论数学问题

有幸参演这场景宏大却不知是喜剧悲剧还是闹剧的“火警警报突袭”对我们来说确实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惊喜”,给单调的图书馆生活多少算添了些乐子。之所以说“乐子”是因为来到伦敦六个月,几乎每个月都会来这么几下“警报突袭”,久而久之,大家已把火警当成一次或迫于无奈的驱逐,或呼吸新鲜空气的借口。而这看似不起眼的小警报器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趣事。今天的人群中,我们看到另一个同学抱着一堆衣服焦急地四处张望,上前询问才知道火警响时她正帮上洗手间的朋友抱着大衣,出来紧急人群中两人未能相遇,料想从洗手间出来的朋友找不到她也只能茫然地站在还下着雨的伦敦街头打颤。有的同学说甚至又一次火警响后见识到一位教授组织学生在大街上、人群的围观中讲课的情景。

凡事总有第一次,现在回想起第一次邂逅火警警铃的我,远没有现在的淡定。那是在到达英国第三天晚上的九点左右,刺耳又循环不停的警笛响彻宿舍楼,那时从未经历过警报的我因为住的楼层不低而双腿惊慌地开始打颤,没穿大衣便冲下了楼。忐忑地在楼外站了很久才被通知警铃响的原因是有人在室内抽烟,故障已经解除,可以自行回房间。浩浩荡荡的回巢队伍中听到有人说:“这已经是一周里的第三次警铃了!”当时我心里一震,不禁感慨,英国人的消防意识真是太强了,也不禁疑惑,为什么他们对火这么敏感呢?

查资料后发现,英国人对火的敏感也许是源1666年9月的伦敦武火。这场大火足足燃烧了4天4夜, 80%的伦敦城区被焚毁,古老的圣保罗大教堂、87座郊区教堂、1.3万多间平易近房、许多重要的商厦、无数的店铺都被销毁,2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英镑。据说,10年以后伦敦才慢慢恢复了元气。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此,伦敦人对“火”格外小心。

我们宿舍每学期会有一两次火警演习,室内的很多设备也都打上了“防火”的标签:门全部都是消防门,每楼层有专门的安全出口,火警警探测警报器也是每屋最基本“家用电器”,厨房当然更是必不可少。第一次听到警报之后,我甚至有好一阵子不敢在厨房做饭,担心炒菜时油烟太大,生怕因为自己的失误惹得全楼惶惶,直到之后听说厨房的探测器敏感度会比卧室略低一些,基本的烹饪油烟不会被认为有危险后才又掂起了油锅。

我也曾好奇地问过来自其他国家的室友,不知是中国国内对火的敏感度太低还是英国人太过谨慎,得出的答案是:两者兼有。美国的同学介绍说,在纬度跨度较大的美国,防火要求是根据各洲法律来定的:比较炎热或天气多晴朗的州会对单位和住宅有较严格的消防规章,而略靠海潮湿的州对火就不那么敏感。意大利室友甚至告诉我,他们国家的很多房内是没有火警探测器而只有消防门的。

但对比起国内的情况,对意大利用的“甚至”一词就略显底气不足,对于火,我们似乎没有什么防备:消防栓大都摆着做样子,除了幸运者兴许会被淘气的小孩儿拿来当恶作剧的道具,鲜有人触碰;灭火器上也是经常可以看到陈年的灰尘;商场里的安全门总是被发现藏在堆积如山的货品身后;有些学校宿舍的门还是木门;新建筑里不用成本更高的消防材料已不是什么新闻;学校里的火警演习无非是学生期待已久调剂枯燥学习生活的一种户外娱乐……

站在国内养成的“火警的鸣响在人生中该属稀有的意外经历”这一观念的立场上,我对英国的火警忍不住用“奇葩”形容:探测器敏感得奇葩,现场工作人员反应敏捷得奇葩(不出去会被赶出去),消防车不厌其烦到现场负责得奇葩。但当我站在普世皆认同的生命无价这一现实的立场上,我想这所谓的“奇葩精神”该是值得推崇的。虽然对于频繁的警报骚扰偶尔感到厌烦,不得不承认,如果国内防火安全意识有英国人的一半,上海高楼的大火也许就不会伤及这许多人的生命,悲剧就不会一再重演。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感谢您阅读《伦敦一"奇葩"——火警》,文章来源于BBC,由出国留学网收集、整理、转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