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绩效的因素

首页 > 

留学

 > 影响大学绩效的因素

影响大学绩效的因素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影响大学绩效的因素 2013年01月12日 03时讯

「成功的脉络」2

单从数字来看,学生毕业率达到80%的大学,似乎远优于毕业率只有50%的大学;毕业生年薪4万美元的学校,也比毕业生年薪2万5千美元的学校要好。但这种比较的基準并不尽然公平,例如毕业生表现出色的学校,未必是因为学校好,而可能是这些学校原本就招收比较优秀的学生。未经过滤的比较结果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政府决策,也误导学生的选择。

将越来越多关于学生的因素列入考量后,大学在绩效上的差距明显缩小、或甚至呈现反转,而剩下的差异更可以归结于学校本身的因素。下图所显示的例子,便是大学绩效评比在调整各种因素之后所呈现的变化。根据原始数据,德州一所地区型大学的毕业生年薪比旗舰级大学的毕业生年薪少了52%,但将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前的既存因素扣除之后,差距只剩下4%。让差距大幅缩小的主因是在扣除学生的高中成绩之后。

从「成功的脉络」一系列研究计画及其他相关研究所归纳出来的结果,在评比大学毕业率或大学毕业生收入时,应将下列因素列入调整:佳:高中成绩(年级、考试成绩、班级排名,课程品质)。较佳:加入人口统计资料(性别、种族、家庭收入、地域)。最佳:加入独立实施的新生入学调查(关键问题如求学态度与行为、就读大学的目标、选择大学的原因)。

虽然每加入一个新的因素都能让评比的可信度更高,但即使是「最佳」的统计结果,也有可能忽略一些重要的事情。只要学生进入各校不是随机分配-事实上这样既不道德、也不可能-再厉害的统计或再大的资料库都无法完美归纳出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即便如此,在可行範围内调整学生因素,确实有助于让招收不同属性学生的大学院校能达到较公平的评比结果。

(译者:魏瑀娴)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影响大学绩效的因素 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