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比说的更有用:未成年妈妈与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首页 > 

留学

 > 写的比说的更有用:未...

写的比说的更有用:未成年妈妈与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写的比说的更有用:未成年妈妈与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2012年12月21日 10时讯

一般作者所写的都是他们知道的事,但若作者是怀孕的青少女,她们既没有当妈妈的经验,又要面对社会的负面观感。她们会怎幺写,又会写些什幺呢? 堪萨斯大学教育系助理教授海蒂.荷曼(Heidi Hallman)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对象是怀孕以及育有子女的青少年学生,藉由研究他们的写作内容来了解他们的身份认同,以及老师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学生。

这些学生都是来自东景高中(Eastview School),该校设有未成年孕妇及父母专班(for Pregnant and Parenting Teens)。荷曼教授花了18个月研究班上学生们的写作内容,她发现学生们所写的文章通常都会针对社会大众对于少女妈妈的认知进行回应及反驳。

荷曼教授表示,该校的教育方针是让学生了解母职的意义,这让学生更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处境,但他们也了解自己将不断地和某些社会认知对抗。

东景高中的课程不仅针对怀孕及育有子女的学生妈妈,也包括其他可能无法完成高中教育的问题学生。该课程是结合传统教育方法,并依照学生们所面对的挑战来设计。

荷曼在探究这些学生们的写作内容时发现许多有意义的现象。其一就是学生会混用不同的文体,就有一个学生在写作业时,将诗体和散文体结合在一起,改写流行歌的歌词来表达身为少女妈妈的挣扎。其二是学生会用写作来和社会对话,对于少女妈妈总是被认为是问题学生,是处于贫穷、弱势的少数族群,她们会在写作中对这些社会认知提出她们的看法。其三则是学生会在文章中同时呈现不同的声音,他们会提到自己必须忍受的批评,也会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希望。荷曼说,「少女妈妈常常会觉得自己永远都是那个十六岁就怀孕的女孩,不像其他人走着『正常』的生涯路。」

荷曼主张研究这些学生的文章,将有助于了解如何利用写作来教育其他问题学生。每一个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都面对类似的情绪挣扎,因为他们都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成人。透过学生们写作内容所提供的线索,教育者将有更多方法来接近他们,协助他们接受教育。

资料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写的比说的更有用:未成年妈妈与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