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阿根廷国民阅读习惯较十年前有所增进 2012年09月07日 12时讯
阿国教育部在8月24日「阅读日」当天公布了《2011全国阅读习惯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九成的国民会持续阅读书报,而享受阅读乐趣及获取新知则是主要动机。教育部长希列昂尼(Alberto Sileoni)表示本次调查的各项数据,对于该部未来在拟定强化国人阅读习惯的政策上将有很大的帮助,并对此一结果感到满意。他同时指出政府计划在年内分发900万册书籍,总计自2004年至今(2012)年底为止的书籍分发量共达5,400万册。
对于国民阅读习惯的前一次类似调查完成于2001年,主其事者为一私人机构,对象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人。本次则是由国立二月三日大学所进行,共对全国各地30,000名12岁以上的国民进行了问卷访查,无论是受访者的年龄层或是问题的範围都较十年前来的广泛,图书类别上也涵盖了电子书刊。至于是否具有阅读习惯的认定标準是以无论经由传统的纸本或电子媒介,有无常态性地阅读书籍报刊十五分钟以上。
在本次调查中有53%的受访者表示每天或几乎每天都进行阅读,较之2001年提高了6%,另外一週之中有几天会进行阅读的受访者有32%,更较2001年提高了10%,这反映出常态性阅读的人口显着增加。相对地,每週只阅读一次的国民由19%降为5%。其次在年龄层上,以每週阅读5天以上为主,则是26岁至40岁之间的国民阅读习惯最佳,其中49%的受访者表示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资讯,因此报纸是最普遍接触的书刊种类,比例达89%,但阅读纸本书籍的比例也有70%。
在书籍方面,88%的受访者表示每年至少阅读1本纸本书籍,至少2本的为72%,反观2001年时每年阅读1至4本书的国民比例只有44%。此外,18岁以上每年阅读5至10本书籍的比例较2001年提升了9%,达到23%。由于电脑的普及率在过去十年间快速提升,因此年轻人习惯性阅读电子书刊的比例相当高,18至25岁为73%,26至40岁则降为42%。在全体受访者中,常态性在电脑上进行阅读的比例则由2001年的21%倍增至目前的42%。最后有关书刊的取得途径,2001年有48%的受访者主要採取购买的方式,十年后这个比例上升为69%。
资料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阿根廷国民阅读习惯较十年前有所增进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