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军世界第二”到“陆基弹道导弹世界第四”,再到“2011年GDP世界第三”,印度的习惯性高调总是让人对“浮夸”一词的理解更为深刻。
4月19日,印度自主研发的“烈火—5”导弹从印东部奥里萨邦的惠勒岛综合试验场发射升空,在飞行15分钟后,击中了位于印度洋的一处预定目标。印度上下欢呼进入了“洲际导弹精英俱乐部”,甚至有媒体专门把“烈火—5”称之为“中国杀手”。
而就在印度刚刚试射成功“烈火—5”的第二天,印度军方便爆出了武器装备采购的大规模腐败黑幕。不过,这种讽刺似乎并没有影响印度人自我陶醉的兴致,印度的媒体依然津津乐道于“烈火—5”是有效制衡中国的军事“里程碑”。
导弹战斗力与其炫耀不成正比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把战略导弹力量作为提升整体军事实力的重要支柱。上世纪80年代,在前总理英迪拉·甘地的大力推动下,印度启动了“导弹发展综合计划”,这标志着印度战略导弹工程的全面开启。按照这项计划的规划,印度将在10年之内完成陆基、海基和空中的导弹研发和部署。然而,这项计划直到2008年才被印度官方宣布基本完成,整整滞后了规划近20年。
尽管这项导弹计划的落实并不完美,但自2002年以来,印度明显加快了打造“三位一体”的战略导弹力量的步伐。其中“烈火”系列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试射成功是其导弹实力跃升的重要标志。
“烈火”系列中远程导弹主要是在“大地”近程导弹、“卫星运载火箭—3”和苏制“飞毛腿”导弹的基础上研发的。目前,从“烈火—1”到“烈火—5”构成了“烈火”家族图谱。
“烈火”系列导弹解决了固体燃料推进剂的问题,使作战准备时间和机动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除“烈火—1”采用液体推进剂外,“烈火—2”、“烈火—3”和“烈火—4”在设计原理上大致相同,主要是在火箭材料上做了升级改进,使导弹的整体重量更轻,使其战斗部能够承载的弹头重量更大。“烈火—5”作为印度的首枚洲际弹道导弹,是“烈火”家族唯一的三级火箭导弹,除了射程5000千米的远距离以外,“烈火—5”还攻克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难关,可以携带3到10枚常规或核弹头,提升了毁伤效能。
有观察家指出,尽管“烈火—5”成功试射,但其实际战斗力远不能与印度的炫耀成正比。
首先,“烈火—5”最重要的制导技术来自俄罗斯;其次,其导弹体积过大,不易于机动,尽管印度号称可以通过公路机动,但其铁路机动能力尚不成熟,其公路机动的说法恐怕也只是皮毛水平;再次,可靠性问题是印度导弹的最大挑战。一般来说,一种战略导弹在批量生产和实装部队之前要经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试射。但“烈以提升军事实力满足“大国梦”
印度导弹的跃进式发展正是多年来印度企图通过大力增强军事实力来带动整体国际影响力,进而被认可为世界性大国的一个典型缩影。
有观察家指出,随着近年来印度综合经济实力的增长,印度正把快速发展军事力量作为通向大国之路的“捷径”。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全球军贸趋势分析》报告显示,印度过去5年稳坐全球军火采购的头把交椅。而印度在军事领域的高投入也与其安全战略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直以来,印度认为其自身的安全战略环境面临着四个战略层次的压力:一是世界格局的快速变化,二是次大陆周边地区形势的发展,三是次大陆内部形势的发展,最后是印度国内的安全形势。
具体来说,首先,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是印度“最迫切的现实威胁”的观念没有改变。印度认为巴基斯坦与美国和中国同时具有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又是有核国家。克什米尔问题的张力没有丝毫缓和,印度认为巴基斯坦对印度在南亚的支配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其次,印度认为在世界格局的调整变化中,南亚国家并没有紧密围绕在印度周围,反而随着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调整,以及中国的快速崛起而出现对印度的离心倾向。尤其是美军一直保持着南亚的军事存在,实际掌控着中东、西亚及印度洋,印度认为自身在东西两翼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都不安全。
最为重要的是,印度一直把中国作为“最具挑战的潜在威胁”。
印度认为,解决这些具体威胁的方式,最为简单也最为有效的就是要集中发展军事力量,因为唯有“军事才是最有力的铁拳”。
近二十年来,印度在军事上的投入可谓不惜血本,尤其是在战略军事力量方面的建设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倾斜。在远洋作战能力方面,印度大力发展航母,期望对东西两翼扩展;在远程作战能力方面,印度大力发展地空立体作战体系,特别重视核导弹和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建设;在战略外延的扩张上,印度通过多种途径在中亚地区、蒙古和非洲东海岸谋求军事影响力。
总的来说,用军事力量带动其整体战略的发展是印度的一条重要战略思路。印度认为,一方面军事力量可以直接抵御威胁,另一方面军事力量最为吸引眼球,能够最快捷地起到扩大政治影响的作用。
火—5”之前的几个型号导弹都是在简单试射几次之后便草草装备部队,这给导弹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挑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