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站:尊重在黑山寻找印第安人
继续西行。10月上旬,他们那台二轮驱动的RAV4终于跨过了密苏里河,进入了美国西部。然而,预想中的茫茫荒漠和立马横枪的牛仔并没有出现,眼前依然是笔直的高速公路,每隔二三十公里依然会有熟悉的加油站,晚上依然能住在有24小时热水、无线网络、电视卫星和免费早餐的旅馆。二人得出结论,“其实美国无论多么‘落后’的州都有非常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永远不用担心走入蛮荒世界”。牛仔梦虽然没能实现,但寻找印第安人的旅程已在展开。
祁天和李渊君说,在踏上这片保留地之前,他们对印第安“没有任何了解”。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即将面对的世界?祁天认为美国透明公开的网络信息帮了大忙。每到一个新地方,他们都会通过“维基百科”查找当地的基础资料,“比如我们在深入接触印第安人之前,就在网络上阅读了关于印第安不同族群的历史、习惯、族群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族群对于美国政府的态度等各方面的文章。”这种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信息的做法,是他们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得到的启发。但资料中有太多关于印第安的传说,却没有一条活生生的新闻。为了寻找真正的印第安人,二人来到了黑山山麓的松山保留地。维基百科显示,这里是印第安拉科他族最大的保留地,更是“伤膝河屠杀”发生的地方,一望无际的草坡让他们像迷失在世界的尽头。
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一个拉科他族家庭:两个中年女人围着辆布满弹孔的汽车忙碌着,车前盖上摆着用彩色塑料柱子和小块骨头穿成的项链和耳环。一长发男子从山坡上走下,牵着几匹无鞍的马,身后还有两个十来岁、红面孔、扎着马尾辫的男孩。见此情景,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从母亲身边一溜而去,奔向那汉子。汉子抱起她,轻轻甩到光溜溜的马背上,她自觉地抓起马鬃,坐稳身子,骑出两步,呵呵笑起来。看到这一幕,嗫喏良久的祁天终于鼓起勇气上前去和其中一位中年妇女搭讪:“你好,你们是本地的印第安人吗?”“不是,印第安是美国人的词,我们是NATIVE AMERICAN。”她边说边笑,“我男人可以带你骑马去,兜一圈25美元”……
祁天和渊君满足了她的愿望后,这位拉科它族中年妇女和他们絮絮地聊了许久,知道了他们靠卖手工艺品和带人骑马维持着印第安传统的生活方式,她说,“即使有一天美国政府不再提供年金,我们依然能生存下去”。在写作关于印第安的篇章中,两个年轻人提到,印第安内部的每个族群对美国政府都有不同的态度,所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但他们在很多州都划出了保留区,让大量印第安人独立自主地生活,保持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当然,印第安人中也不乏愿意接受美国白人生活方式的例子。祁天和渊君在路上就曾遇到过一个名叫西西里亚的印第安酋长——“他穿着一身牛仔,打扮得特别时髦,70多岁的老头儿,还染着微微发红的栗色头发,带着红边眼镜,开着雪佛兰车。不光外表,他的说话方式、以及掏出名牌时露出的笑容,完全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
第三站:梦想在板城拜访三十年画山的南特
当祁天和渊君来到加利福尼亚州时,已是转年2月。去过了洛杉矶和旧金山,他们在荒漠中的板城采访到了整个旅途中最让他们感动的人——已经年过八旬的“画山”愚公南特。祁天介绍,板城是是全美国“没有身份的人”的聚集地,那里到处是帐篷和房车,没有警察,没有公共组织,堪称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实验室”。老人南特和他的房车,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整整30年,30年的时间,他只做了一件事情:画山。这一切都源于1976年,南特信仰了上帝。
43年后,当祁天问老人“当年为何突然信了上帝”时, 南特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1976年前,我是个无所事事的退伍老兵。没读过书,满口脏话。有一天,我无意翻开圣经,读到:主,我是个罪人,请进入我的心灵,主宰我的心灵。我若有所悟,把这句话反复读了几十遍,竟然痛哭起来……”没说完,老人竟又红了眼眶。从此,南特立志用一生来宣扬“上帝就是爱”。在这片夏天气温会高达46度的荒野,在没电、没自来水的半原始条件下,他洒尽20万升油漆,让一座高十几米,长逾百米的荒山,变成了加州、甚至美国最知名的景观之一——“救赎之山”。南特让两个年轻人看到了一个美国人是如何坚持梦想的。采访完老人,祁天对渊君说,比起他,咱们俩什么都不是。那时,他们的旅程已经过半,二人都已身心俱疲。
为中国留学生编辑、编译、收集、整理海外留学新闻:《留学生情侣美国自驾“长征”:没有美景的美好旅行(2)》02月15日报道。春节即将来临,提前祝愿大家新春快乐!据美国《侨报》报道,祁天和李渊君,一个北京男孩和一个河南女孩,他们在来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的那一年相识于同学会上,一个学建筑、一个学电子。完成学业后,两人共同做了一个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决定——不是结婚——用一年的时间,从费城出发自驾游遍美国!于是,他们在生命中拥有了60000公里路、48个州、100个城市,拥有了迷路、冒险、吵架、得意忘形……拥有了这本《这不是旅行》。作者说,我们将激情、梦想、矛盾与苦涩投入青春的试管,再用236年的文明作为催化,才有了这20万文字和200幅照片,有了这不是旅行,却胜似旅行的关于美国的故事。
有多远就走多远
2009年5月, 祁天和李渊君在美国的学业划上句点。来美两年,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几乎承载着他们对美国的全部理解。“我们不甘心就这样回国”,二人说,起初,他们和周围的留学生一样,只想背着单反相机到处拍拍照片,进行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旅行:“美国的二手车和相机都很便宜,高速公路又不收费,所以旅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件跃跃欲试的事情,特别是自驾游。”
然而,2009年5月25日,当两个人在费城西郊练车的时候,一个莽撞的黑人司机,在绿灯将熄之际突然左转,撞上了直行的他们。爆炸般的冲击之后,祁天左臂折断了,所幸李渊君仅受轻伤。这场车祸黑人司机被判全责,他们因此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赔偿金,而代价是祁天的左臂要植入一根长约10cm的钢板,终身携带。一日听歌养伤,大陆民谣歌手老狼的声音响起,等他唱完第一句,祁天和渊君极为默契地相互对视,那句歌词是——“有多远就走多远……” 祁天说,当时他们刚遭遇了车祸,体会了“能走多远”险些成为疑问,才理解了这歌词的动人之处。
昔日他们远渡重洋,来到离故乡已无限遥远的地方,现在,为何就不敢走得远一点、再远一点呢?那一刻,他们前所未有的渴望上路。 2009年8月27日,在医生告诉祁天不用再来复诊的第二天,两人收拾行李、拎起相机、揣那笔对受创青春的赔偿,发动起那辆历经车祸的二轮驱动RAV4、真的上路了。
第一站:独立在芝加哥遇到最有性格的乞丐
旅程开始大约一个月后,两个年轻人到达了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两人坦言,出发前,他们对美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和宗教没有任何了解,“我们希望通过旅行补上这一课”。没想到,在这个课堂上首先登场的竟是一个乞丐。 “他是我见过的最有性格的乞丐!”时至今日,祁天在提到那个刚刚因失业而“沦”为乞丐的美国白人时,依然抑制不住地兴奋。一天晚上,当两个人刚刚吃完芝加哥特色的深盘比萨、盯着盘子里剩下的芝士屑和比萨饼边琢磨着小费问题时,走来个披着牛仔夹克的男子,他叉开粗糙的手指,指向桌上的餐盘,问道:“还吃么?” “不吃,怎么了?”祁天以为来了个侍者,正惊诧于如此唐突而粗鲁的服务。 “你不吃我吃!”只见他端起餐盘,“哐啷”一声放在旁边的餐桌上,捡起别人用过的餐具,认真地吃着盘中的每一块碎屑。此景令祁天心里一惊,北京话差点儿冒出来——这哥们儿太彪悍了!
在美国,他见过不计其数的乞丐,如此有牛仔风格的却是第一次遇到。他甚至觉得,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并不算个乞丐,而更像是草原上空的秃鹫,捡食从食物链中掉下来的边边角角:“他没有利用别人的怜悯,也没有出卖自己的尊严,就算是吃别人剩下的东西也在用一种独立的方式,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后来,两个人还战战兢兢地给了他5美元,因为生怕他会觉得这是施舍,一再强调他们只是想帮助他,“他特别感谢,当时眼眶就红了,说他刚失业,可又不愿意去要饭,只能去餐馆里吃别人不吃的东西,这5块钱可以让他吃一顿热汉堡了……” 在当天的日记中,祁天和渊君写道:“望着他的背影,觉得这个与众不同的乞丐竟如此传神地勾勒着芝加哥的城市性格:深沉有力的粗线条,忽地曲折起来,反倒迸发出一种动人的刚性”。
为中国留学生编辑、编译、收集、整理海外留学新闻:《留学生情侣美国自驾“长征”:没有美景的美好旅行(2)》02月15日报道。春节即将来临,提前祝愿大家新春快乐!第四站:博爱在普雷斯听前总统卡特圣坛布道
1979年,55岁的吉米•卡特总统在继任者里根的巨大光环下黯然离开白宫,回到了家乡——位于美国东南部佐治亚州的小城普雷斯。2010年6月,在卡特返乡30年后的一个星期日早晨,祁天和渊君在普雷斯城中一座天主教堂里见到了他。做礼拜的人们散座在教堂的长凳上,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窃窃交谈着。不一会儿卡特从圣坛旁边的耳室中默默走出来。他摊开《圣经》,找出一段念了,便开始发表自己的感慨。
他说刚从南非回来,和曼德拉聊了很久。如今两人都已退出政坛,聊得反而更畅快。在谈了一圈非洲政治形势后,卡特话锋一转,指指圣经说:“其实,我就是想提醒大家,提醒所有美国人,这个世界有许多视线之外的地方,上帝教导我们爱自己的邻居,这会让我们忽视那些远隔千里的人……” 礼拜结束后,卡特早已站在门外,牵着夫人的手,背靠着一丛灌木,等着散场的游客前来合影。两个中国年轻人走上前,分立夫妇身旁,四人笑对相机,站在卡特身边的祁天听到卡特不停地在说“欢迎你们,感谢你们,希望你们以后还能来看我”。
看自由女神像?不去
离旅程结束的时间越来越近了。2010年8月,在旅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两个人到达纽约。“我们在纽约的时候,有无数机会可以去看自由女神像,可是我们没有去”,对此,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那是一个“太旅游化的景点”、“我们想走一个更真实的美国”。同理,拥有阳光海滩的度假胜地——佛罗里达,也被他们故意地避开了。 “我们不是在玩儿,我们刻意避开了许多风景,旅行本身并不是这次行走的全部意义,所以外面才把书名定为《这不是旅行》”,2012年2月,《这不是旅行》终于在大陆出版了。
此时,祁天和渊君回到中国已近一年,他们坐在北京干燥的空气里,解释着精心设计的书名和这趟“不是旅行的旅行”:“我们想跳出从小到大被设计好的生活程序,用自己的双脚和独立的大脑为自己探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走到世界的角落里去,体会到常规生活下所不能体会到的感受。” 作者说,这本书中的章节几乎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走出房门前查阅资料、了解美国社会;然后把自己的知识储备释放到外面的世界去;再将沿途的所看所思归纳成自己的观点,回到屋子里把它们写出来。
所以,他们并不是那种每天在外面风吹日晒的彪悍的旅行者。当一年的旅行结束,这对“80后”仍然穿着“正常的衣服和鞋子”,面皮白净、天天擦防晒霜。现在,走遍美国的壮举对这两个已经开始了共同新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宛如昨天,又宛如别人的传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