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30年留学变迁:几代游子难舍乡愁 共忆国外度春节

首页 > 

留学

 > 出国留学:30年留学...

出国留学:30年留学变迁:几代游子难舍乡愁 共忆国外度春节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春节可以说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无论身在何处的游子,“家”总是他们心头最柔软的地方。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出国热”在全国迅速升温。

将近30年过去,在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的同时,春节的乡愁也是他们心中难以忘怀的共同记忆。刚到国外的那一年春节,他们在国外如何度过的?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1987年费翔首次登上春节晚会的舞台,这首《故乡的云》,倾述了无数天涯游子的归来情怀,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很多观众都不禁潸然泪下。就在这一年,作家萧军的儿子萧燕,选择出国留学。带着故乡的记忆,他来到了美国。

萧燕:我是87年到美国的,一开始到佛罗里达州政府,那时候留学生都是两手空空恩,拎着两个箱子到美国来了,一开始都要打工吃饭,然后上学自己挣学费、挣生活费。

这时,国家开放自费出国留学已经进入第三年,在这批“出国热潮”中的很多留学生,并不能拿到全额奖学金,大部分靠打工洗盘子赚取学费。虽然生活辛苦,但萧燕的回忆多半是苦中作乐。

萧燕:我们那一批人大部分都是插过队的,在上山下乡,有时候7、8年,我是9年,都吃过很多苦,到了以后我们觉得很多东西你要自力更生,而且也没有觉得什么能不适应,那时候只要有饭吃,有事情做,有学上就感觉蛮好了。

那时候,在春节给家人打电话的话费,他都要精打细算。

萧燕:当时我们都是穷学生,往家里打电话,打一次大概几块钱都要掂量掂量,一分钟就要1块多钱,然后打个三五分钟就几块钱,大个长途电话也蛮困难的,只能是遥望故土心惦念了。

初到美国的那个除夕,萧燕在学生村和同学一起度过。因为第二天还要正常打工或者上课,所以也不敢熬到很晚。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尽心做出了顿像模像样的年夜饭。

萧燕:留学生大家聚在一块肯定要包饺子了,包饺子我们离中国商店也很远,要开车大概5、6个小时,一般过年以前大家会派两个人出去开着车,列个清单,每家每户要些什么东西,比如说最基本的买些韭菜、韭黄啦,派人去,然后买回来大家分到各家,然后聚餐的话,大家除了带些菜然后就包饺子,一般来说有皮出皮,有馅儿出馅儿,大家一块包,然后快到12点的时候,大家煮了煮,一块吃。

2000年千禧年的钟声敲响,新世纪的篇章由此开始。取得奖学金,以及直接到国外读本科的留学生也逐渐多了起来。陆女士在这一年来到德国柏林上学,并在此后的十年中,在那里工作、生活、结婚、生子。说初到国外的那个春节,她说除了吃年夜饭外,也尽可能的让过年的习俗保持着原汁原味。

陆女士:我们在学生宿舍的贴对联,还有的时候把中国的国旗挂出来,在国外很多东西没有我们可以自己想办法,守岁我们说按中国的时间还是按德国的时间,因为有一个时差,大概6-7个小时,中国那个岁是下午到2、3点钟的时候开始春节晚会,到晚上6、7点钟的时候是中国正好岁月交替的那个时候,我们一般肯定是在的,晚上的话一起吃饭,一起玩,然后有的时候一直就玩到德国的凌晨以后。

春节的气场,也伴随着这些海外游子,逐步影响到他们所在国家的民众。关于春节,陆女士这样告诉她的德国朋友:

陆女士:在我们互相拜年,德国朋友拜年的时候我们都会告诉他这是中国的春节,告诉他春节就是中国春天的节日,就是中国的新年,他们就都知道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世界留下了“无以伦比”的中国印象。这一年,23岁的北京女孩蒋宁来到美国读大学。在她的印象中,那一年的春节,整个学校充满着温暖的年味,不少美国同学也加入了进来。

蒋宁:第一年的时候是在美国学校里面过,然后在New Haven, 在Connecticut。中国的学生就聚在一块,然后有那种中国学生会他们会办春晚那样的,然后请附近村镇的那些中国人叔叔、阿姨一起过来看,学校也会到处贴海报,到处都是海报,到处都是人,学校还比较关注这件事情,把特别大的一个礼堂租给我们,因为越来越多美国人想多学中国文化,所以这是他们特别难得的一个机会,每年都会有一个节目是美国小孩,然后他们学了汉语在上面讲相声这样。

将近30年的时代变迁,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今年春节,在德国工作的陆女士带着自己10月大的女儿,以及在美国学习的北京女孩蒋宁,都不约而同的回到了故乡。在今年的春节晚会上,费翔再次演唱了这首《故乡的云》,触动人心的依旧是那无数海外游子难以割舍的思乡情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