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根”而归
“我们全家是1994年从美国归来的,也算较早的一批海归了。”朱晓鸣说。
1991年,朱晓鸣全家从河南到美国求学,在德克萨斯州A&M大学待了近三年。最初,她没有想到这么快回国,因为丈夫在大学已经有了稳定工作,他们在美国又生下第二个女儿。但是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很严重,那就是大女儿越来越不想说中文。她不想让自己的两个女儿成为外黄里白的“香蕉人”。由于丈夫工作期限未满,她决定先带两个女儿回国。
最初,孩子不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但她没有放弃,坚持让大女儿在中国读完中学,小女儿读完小学。之后,她才把孩子带到加拿大接受大学教育。她说:“因为回国前我已经承诺过女儿。但我和丈夫都是大学教师,仅靠我们的工资,是供不起的。为此,我选择了辞职下海创办企业。”
铆住她脚步的另一个根须是农业。她说:“土地,是中国人的根。我是河南人,生长在黄河边上,对生我养我的土地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感,总想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做点什么。”于是,当她创办公司挣到第一桶金后,便把全部资产和精力都投入了生态农业的科研和生产项目中。
她的公司目前已经成为集农产品开发、生物肥料生产、生物技术研发、文化传媒、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企业。
“公司是从生产我自己的发明专利‘有机无机复合液肥’开始起步,慢慢成长壮大起来的,最后到养生态岛、养文化。”她勾勒公司发展轨迹时说,“集团公司的主营项目目前仍然是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但这还不是我土地梦想的全部。”
“土地”梦想
朱晓鸣说:“农场、土地、河滩、草丛,情系着我青少年时的现实与梦想,也成就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土地情结。即使后来住在大都市里,我也总爱往乡间、原野里跑。闻着泥土、青草的芳香,心里就会特别地宁静。从此便有了一种向往:终有一天,我要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家园。”
2004年初,她带女儿移民加拿大时,已经是河南的“小地主”、“岛主”了。2011年5月,当她来到加拿大西部萨斯喀彻温省,看到那一望无际的金黄麦田时,当即决定:“我要做这里的农场主,要做一个大农场主。”
加拿大近一半的可耕地就在萨省,农地里大部分种的是世界闻名的加拿大优质小麦,这里是加拿大的“面包篮子”。她说:“为这个世界贡献优质的粮食,才是我土地梦想的全部。”
过去9年中,世界谷物消耗量有8年都超越了生产量。谷物存量已少于消费量,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全世界仍然面临粮食危机,寻找到大批量的高品质的谷物越来越难。而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则是:肥沃的良田急剧消失,曾经肥沃的土地被占用、被污染,土地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萨斯喀彻温省是个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原始和自然,各类物种和谐地生存在自己的属地,很少受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她说:“我一踏上这块土地,就感受到了足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使我的生命活力四射。我要做金黄麦田的守望者,这块土地的新主人。”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签约,购买了萨省约6万中国亩的农地,成为了当地的大农场主。
职业农民
朱晓鸣说:“移民温哥华近8年了,因工作重心仍在中国企业,在加拿大没有工作和收入,所以填职业时总是:家庭妇女。这一次到萨省投资农场,是为自己在加拿大选择了新的职业,也为后半生选择了终生的事业。”
她认为,她的职业是农民。
“做了萨省的农场主,不知为何,我已经没有了兴奋,反而平添一种压力和心理负担。”她说,回到农庄的几个夜晚,她辗转枕边未能安眠。因为她突然意识到:接任农场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农场主。
2011年初,在温哥华及多伦多的华人中曾出现购买萨省农地的热潮。不过很多华人购买,是作为投资的一种方式。朱晓鸣说:“我要做真正的农民、农场主。要养羊、养牛,种小麦、种油菜,总之,我要亲自打理自己的农场。”
有朋友对她投资农地的行为不大理解,认为她在对萨省农地情况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大量购入农地有些盲目。但她清楚,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建立在客观分析基础之上,符合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她说:“我从事农业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已经30多年,有着较为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具备把握农业项目运作的能力。”她希望把这次投资萨省农地,作为晚年最大的一次投资行为,以圆父辈包括自己多年在国内没有实现的梦想。
“人,不能没有梦想!”她坚定地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