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有的年份,对于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来讲,会显得格外重要,比如那一年,我们结婚;那一年,我们初为人父或者初为人母;还有那一年,我们光荣地考上了研究生。
我国研究生论文质量下滑明显 一代不如一代
考研的越来越多 高校出现“本研倒挂”现象
独家数据报告:研究生连年高产 质量堪忧
十年间 研究生扩招一倍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其中硕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而在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还仅为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番儿。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争先恐后地走上“读研路”?而浩浩荡荡的研究生大军,他们毕业后的前景又是怎样的呢?
湖南大学2006届本科毕业生王龙在这个夏天再一次回归校园,他已经向原单位递交了辞职信,接下来,他要迎接三点一线的、被称为“猪一般”的考研生活。
王龙:原来是在一个施工单位,我想到一个比较好一些的设计院,但是,好一点的设计院大多要研究生文凭,我想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
王龙在为“成为一名研究生”默默努力,而对于肖彦,这位就读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二年级的女生,她现在考虑的问题,是怎么样在明年的夏天,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
肖彦:为什么考研,一方面我想当专家,想当专家就要深造,另一方面,感觉硕士的竞争力更强些,以后找工作的时候更有信心。
而过了这个暑假,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副教授李凤辉即将迎来自己的又一批研一新生。
李凤辉:这两年,研究生的数量的确是在增加,从开始的时候可能每年带一个,然后这两年可能每年两个到三个。
李老师介绍,现在一个学院的研究生,已经和16年前自己读研时一个学校的研究生的数量基本持平。
李凤辉: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是1996年,当时整个学校的研究生只有46个人,现在一个学院的研究生就到了这个数目。
研究生就业趋势不再明朗
面对源源不断输送来的学生,李凤辉老师是欢迎中透着隐忧。
李凤辉:很多专业的就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的曲线在模糊化,并且研究生就业的趋势不像十年前那么明朗,现在也有可能有些部分专业,研究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俄语学科建设负责人苗幽燕同样为研究生们的去向担心:
苗幽燕:从市场需求来看,用人单位更多的需要是能胜任各类翻译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过分强调适合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理论性人才,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苗幽燕和李凤辉两位老师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显示,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自此,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另外我们可查的一份来自江苏省人才市场的统计是,2011年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有更多教育界人士担心,如果研究生扩张没有与质量提高相挂钩,结局,可能是灾难性的。
大学没做好准备 研究生培养现“病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在部分高校,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其实都没有做好迎接大批量研究生的准备工作。
熊丙奇:一方面,有些学校办学条件不够,相关管理跟不上,尤其是质量无法跟上研究生规模的膨胀,有些导师甚至直接带几十甚至几百人的研究生,研究生的导师制形同虚设。
长期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对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则是给出了如下诊断
第一:科研能力差:
葛剑平:大学的科研能力和研究生的质量是最相关的指标。只有高水平的科研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
第二,产、学、研的链条断了:
葛剑平:应用型研究生,我们的实践平台在哪?我们实验基地在哪?大学是大学,产业是产业,研究所是研究所,我们过去叫产学研的链条没有了。
第三,缺乏双师型导师:
葛剑平:我们需要一批应用性研究生的领跑性人才。我们只教给一些课本,不是实战型的,我们的大学老师很多也是缺乏这种锻炼的。
葛剑平提醒,如果对于这些病症,我们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又拿不出好的诊疗方案,那么,结果,非常可怕。
葛剑平:如果质量抓不好,数量是一个很大的灾难问题。这个群体对于我们国家创新能力提高是最关键的。有时候这么说,我们会忘了我们为什么培养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其实是我们创建创新性国家的主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