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术道德课列为必修课程,做课题、写论文须先通过相关考试
曾经一度,从论文抄袭到学术造假,研究生学术“失德”的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近些年来高校逐渐重视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规范的建设,从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讲座到北大、川大等名校将学术道德课列为必修课程,甚至于像浙大、厦大相继对外宣布:“要想拿到实验室的钥匙,必须要先通过学术道德考试。”高校频繁出“招”以扭转学术道德滑坡之举真的能够起到效果吗?这些措施真的能让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回归正道吗?对此,业界专家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做课题、写论文须先通过学术道德规范考试
入学伊始,研究生新生都会从学校领取各种各样有关学校规定的小册子,其中一本便是由各所高校自主编写的《××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的小册子。但对于一些研究生而言,这本小册子往往只是开学时候偶尔翻阅一下,之后两三年之内便不闻不问了。现如今,随着一些高校将这本小册子列为考试大纲,研究生们再也不能轻视它了,否则考试的时候就难以通过。
日前,厦门大学就启用了研究生学术规范网上系统。笔者了解到,该系统由厦大研究生院和教育研究院共同研发,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两本书作为考试大纲,其中以问卷形式考察学生学术道德规范掌握情况,题目含单选、多选、判断等共计50道。学生登录该校研究生院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选课、论文答辩等关键培养环节操作时,先要过学术道德规范答题关,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其实这种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考核方式并非是厦门大学首次尝试。据了解,早在2009年,浙江大学的6000多名研究生新生就参加过这么一次特殊的考试,新生们登录浙江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考试网,通过在线考试方式,回答一份有关学术规范知识的试卷。考试中明确要求,所有新生必须要通过考核才能拿到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的“准入证”。
与这两所高校采用直接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不同,很多高校则是将学术道德规范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早在2004年,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就已经把“学术道德研究”作为研究生的必选课推出,要求全院400名研究生必须上这门课。如今,在整个北京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成了研究生的必修课。而从2006年起,四川大学也把《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18个课时、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1个学分。
但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则没有条件构建一个针对于学术道德的考试系统,也没有充足的师资队伍来专门给研究生开设这门必修课程。这些高校则是定期主办有关学术道德和规范的讲座、会议,邀请学术“大腕”给研究生们授课,其中很多高校的一条强制性规定就是要求每一位在校研究生必须参加该讲座,否则以旷课处理。
●高校用心良苦 但学生并非全都领情
高校为了遏制学术道德水平滑坡现象可谓用心良苦,厦门大学出台此项政策之后,其有关负责人就对外表示,这种考试方式主要是促进学习学术道德规范,而不是难为学生。不过,对于学校对研究生论文和科研设置的“门槛”,就有研究生在微博和社交网站上抱怨道:“平时和导师做科研、自己写论文已经够忙的,学校此举有点‘烦’。”有研究生还透露,极个别学生为了完成学校的考试任务,原本是关于学术道德和规范的考试,竟然也出现了互相抄袭的情况。
而在浙江大学的官网上,笔者还发现少部分2010级研究生没有参加新生的学术道德规范考试,而校方则一直在催促尚未参加学术规范和网上考试的同学尽快完成考试。在百度文库中,笔者还轻易地找到了浙大学术规范考试题库,其中不仅罗列了浙大的考试题目,甚至连标准答案也出现在上面。所以有学生惊呼:“不用再苦背考试大纲了,完全可以将网上标准答案搬到自己的答题中来。”
北大、川大等将学术道德规范列入为必修课之后,有研究生认为这表明高校不仅仅提倡学术自由,更重视学术道德。不过笔者也听到了不同声音,有学生就表示,“将学术道德规范作为必修课之后,很多学生开始重视这门课程,但是其中一些学生仅仅是在重视课程本身,而不是真正重视学术道德和规范,因为这门课程是要算学分的。”更有人指出了学术道德规范课与学术道德之间的悖论:“若一名研究生在学术道德规范这门课的考试或者完成这门的作业中有作弊和抄袭行为,但老师没有发现,给了他一个很高的分数,那么这名同学的学术道德是高还是低呢?”
对于部分高校强制要求研究生定期参加学术道德讲座和会议,还有些学生则表达了他们对一些“无聊”的讲座和会议的厌烦。“从开学起就有大量关于学术道德的讲座和会议,老是这么瞎折腾,除了开会、讲座之外就没有更好的形式了吗?”更有学生指出,学校强制参加的这类会议,很多学生也是迫不得已,经常能看到的是老师在阶梯教室上大讲学术道德,而学生们在底下却睡成了一大片。
●学术道德规范能否一考了之?
学术道德水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确实很难用简单的数据或分数来衡量。不过,近些年来研究生学术“失德”的事件屡见不鲜,从学术道德考试到开设专门的课程、定期主办讲座,高校可谓是煞费苦心,可问题的关键是这一套方式真的能够根治学术造假现象吗?
“学术道德考试体系的设立只能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上重视起来,在研究生的实际学术中或许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考试仅仅只是一种形式,最终真正能起多大的作用确实很难说。”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郭德侠举例指出,一名研究生在学术道德水平的测试中能够考到满分,这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这名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很高呢?还仅仅只是表明这名研究生的应试水平很高?另外,在高校的思想道德课上就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很多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未必就能够证实他在实际的为人处世上做得很出色。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高雪芳表示,很多研究生当被问到“你对学术道德的要求知道多少时”,往往是处于无知的状态,所以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但是学术道德考试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敲响警钟,很难说学生会考试就表明一定能在学习中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
●如何防治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个难题
为了防治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高校所做出的努力远不止这些。去年1月份,中国农业大学公布了研究生院的“1号文件”,实行导师责任制,对研究生论文进行全程质量管理。对于这一做法,外界称之为导师“连坐制”,这意味着如果研究生论文抄袭剽窃,除对研究生进行严肃处理以外,同时还将追究导师责任,情节严重的将会报请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取消导师资格。
“这确实能够增加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研究生导师必须要彻夜改论文。”郭德侠教授表示,有的研究生老师指导的学生很多,学生的所有论文都需要导师过目,这会给导师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导师也并非是全知全能的,学生很多抄袭的地方导师自己也未必能够知道。
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机构主要由研究生部(处)、学位委员会、导师、研究辅导员组成。“从表象上看,多方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已存在,学术道德的管理和推进正在展开。但从实践操作上看,研究生工作部门对研究生管理侧重宏观管理和专门的业务管理 ,至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根本无法深入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有方向性的指导和规划,但并不能触及具体的问题;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往往限于专业领域和范围;研究生辅导员侧重学生思想、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对专业极其细化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管理存在一定困难。”高雪芳感慨道。
郭德侠教授还指出,不是说高校开设了一名专门的学术道德必修课就能够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每一门课的老师都肩负着这样的义务,各个任课老师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给研究生一种道德熏陶,每位老师从不同的授课角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
“惩罚和奖励制度要并举。”高雪芳则建议,一方面要提高学术道德越轨的成本,只有当学术越轨招致的严重后果即越轨成本远远高于学术越轨的收益时,才能让学术越轨的当事人和旁观者感到得不偿失,最终产生硬性的约束力;另外一方面则是进行柔性奖励,如开展优秀论文评比、规范课程论文展示、开题论文和研究论文(非保密)公示等活动。文/李一龙
大考当前不用愁,科学备考有高招
随着学期尾声临近,孩子们迎来了紧张的备考复习,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许多孩子不知所措。其实,优异的成绩源于超高的学习效率。首先,我们需要清楚自己的学习“战斗力”,知道哪些模块薄弱,有的放矢地进行知识储备;其次,我们需要知道大考都会考什么,对重点、考点有针对性的练习、突破;最后,一定要告别盲目的题海战术,你需要的是一本错题集锦,答对易错题、抓住易错考点,好成绩便信手拈来。
学大资深教研老师为孩子提出以下三点备考建议:
强化要精心:备战大考准确高效是关键,“精心”的复习要从“精炼”中来,所以在最后的复习过程中要精选题目,深入解析,力求高效优质,掌握所有知识。学大名师根据孩子的学习难点有针对性强攻弱项,为孩子理顺思路,找出规律,由浅入深,形成严谨灵活思维,逐步提高。
事事要耐心:大考中,各科重点题型的综合性、复杂性都有所增强,复习线索千头万绪。孩子需要做到脉络清晰,把握住心神,坚持住耐心,理清好复习内容的基本点,从大框上整理思路。学大特级教师为孩子全面梳理考试重难、点及易错知识点,化繁为简,轻松解决各类综合、复杂题型。
处处有信心: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格,才能有效减轻“应考疲劳”的症状,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进而增强复习的兴奋点。学大的心理专家,帮助孩子考试疏导,缓解考试压力及紧张情绪,让孩子打好考场心理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