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之水难以长流。在刘伯明看来,“立足当前任务实践中的矛盾和困惑、立足未来任务发展需求”正是选择课题的重要依据。航天员攻读学位,并不完全是提升学历的个人行为,而是把实践中的问题当作课题去研究去探索,对未来任务发展提供指导。航天员中心和清华大学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提供多个论文选题给航天员选择。
2008年9月,翟志刚执行完神七任务后,原本举棋未定的论文选题一下明朗起来,他决定对“抗运动病药物”展开研究。应用研究恰恰是航天员的强项,他们有别人不具备的实践优势。真实的飞行经验胜过纸上的千言万语。无论是长期的地面服用,还是天上的实际应用,航天员对抗运动病药物的成效最有发言权。翟志刚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融入到理论研究中,动手进行试验,一步步深化研究成果,专家认为提出的对策“有看头、有价值”。
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在每个航天员身上。“不盲目追求风潮,不为研究而研究”,成为大家的共识。航天员最后的论文选题,都与他们多年来所从事的载人航天工程紧密相关,包括航天员选训、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地面模拟实验技术、航天食品工程等。每个人都在自己那块科学研究的试验田上精心耕作着。吴杰感慨地说,“当一个沉于心头的问题经过研究而浮出水面,形成成果时,是我最有收获的时刻。”
“特殊”学生不特殊
英雄的光环并未让学校放松管理。那叠厚厚的课程情况记录表,清晰地记录着每节课的时间、内容、出勤率和小结。上课时,教师不得与航天员合影签名,更不能带其他学生来。有时为了一个数据,导师会要求航天员反复核查,严谨的作风让大家深深触动。清华大学和航天员中心各有一名资深导师联合培养。和普通的师生关系一样,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所不同的是师生间彼此多了一层敬重。清华大学的名师有着丰富的阅历;而航天员训练飞行的特殊经历,也为交流增添了许多话题。“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演绎。聂海胜爱提问是出了名的,经常在课上举手发问,有时还长篇大论,“我当时的确想到问题了啊!”老师大都在国外进修过,对这种研讨式学习倒是很欢迎。
在清华园里,航天员成了普通学生追随的偶像。费俊龙至今收藏着一张照片,这是他与学生结下深厚友谊的见证。在撰写论文时,他需要被试者参与实验,清华的学生主动当起了志愿者。试验本身并不复杂,学生们也没奢望得到什么。没想到费俊龙为了答谢他们,专门安排他们来航天城参观合影,学生们很受鼓舞。2010年1月5日,北京一夜暴雪,航天员迎来了毕业“大考”。在答辩现场,身份验证、敬礼、报告……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人说,自己像当年出征那样激动。多年的付出换来了圆满的成绩。13名航天员不仅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航天员大队献上了一份厚礼。这一天,刚好是航天员大队12周年生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