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国核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出路

首页 > 

留学

 > 揭秘我国核人才培养模...

揭秘我国核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出路

图:福建宁德核电站技术人员在模拟机上运作资料图片

2013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内地近690万大学生汇入就业洪流,各学科的毕业生穿梭其中,以求觅得理想工作,但限于“僧多粥少”大都向现实低头。但对于内地核工业专业毕业生来说,超过97%的就业率使得他们能够傲视同侪。大公报记者近日特意走访曾在上世纪还属于国家高度机密、戒备森严、鲜为人知的涉核单位——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现并入湖南衡阳南华大学),解密内地核工业人才培养和出路的神秘面纱。

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内地高校涉核专业几乎全部被“关停并转”,一度导致核工业人才断层的现象。据南华大学党委书记、湖南省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邹树梁介绍,从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对发展核能的政策由“适度发展”过渡到“积极发展”,这简单两个字的改变,令曾一度低迷的中国核工业迎来春天,核专业报考热亦迅速升温。

核专业一度“关停并转”

据南华大学招生处数据,该校2013年核专业学生就业率在97%以上,半数核专业甚至达100%。相对于内地大学其他专业毕业生年年喊找工作难,核类毕业生市场需求量则年年看涨,已成为内地人才市场最为紧俏的生源之一。邹树梁介绍,内地目前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华大学等多所高校设核类专业。

邹树梁透露,在核工业低迷前期,中国核工业专业在本科基础层培养基本断线,核类毕业生当时无人问津。不过,在内地核类毕业生遭哄抢的同时,邹树梁担忧称,一些完全没有核背景的高校盲目设置核类专业,甚至有个别高校在大四才临时将专业改换成核专业。内地核工业人才培养在经历一路坎坷低迷之后才恢复元气,切忌受市场“捧杀”。

进涉核机构 曾须根正苗红

20世纪60至70年代,进入涉核机构须通过苛刻的政治审查,翻查祖宗三代、确定根正苗红才可获准的。如今已没有这一重关卡,内地理工科学生只要成绩优异,均可报读核专业。

与内地其他理工大学以及其他专业不同,南华大学核专业的学生日常学习非常“另类”。该校为此量身打造了一套特殊的本科培养模式:两年校内基础教学、一年核专业学习,重点是最后一年在校外核工业或核军工业基地进行“特训”。邹树梁透露,因涉核领域的特殊性,该院研究生、博士生还必须无条件接受国家机密意识培训。

今年毕业的关晋涛就读于南华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现于上海国家核工程有限公司工作,目前主要是进行核电技术调试。他说,现在公司采用的都是国家第三代核电技术,刚刚参加工作薪金不定,但是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同样是今年毕业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研究生汤冠军,还未毕业便有多家公司向他抛来了橄榄枝,现在他就职于上海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主要负责华东六省一市的核电站、监督站的监管工作。至于在薪酬方面,大多数毕业生在采访中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具体收入,只是低调地说收入比较高。

缺人才成铀开采“拦路虎”

邹树梁说,随着中国核电站已开始批量建设,两类涉核人才匮乏问题凸显严重。其一是铀矿开采人才,因铀矿开采多是在人烟稀少的戈壁滩、边远山区作业,不少毕业生不愿去。加之历史政策的原因,铀矿开采人才匮乏,并已成为阻碍铀矿开采业发展的一只“拦路虎”。目前,国家庞大的铀原料需求仍然依赖进口,并时常遭遇国际铀矿卖家围猎大肆抬价。其二是核工业设备制造高素质技术人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