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 中美重温“乒乓外交”

首页 > 

留学

 > 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 ...

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 中美重温“乒乓外交”

一场四十年前的乒乓球队互访,敲开了中美相互紧闭的大门。当中美关系,30余年来历经风雨,几多握手,却分歧犹存,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何继续推动,消除分歧,建立互信,政府外交之外的“乒乓外交”还应不断上演。

乒乓外交偶然中的必然

乒乓外交的发生显得不经意,像一部情节跌宕的精彩小说。先是美国选手科恩偶然间登上了中国队员的汽车,再是庄则栋打破沉默出于礼貌的上前问好,继而双方互送礼物,其乐融融,尽显冰冷政治下,美中民众之间并无障碍的交流,于是美国球队访问中国的提议,经由中国球队,传至中国外交部。在中南海里,提议的批复,一波三折。外交部不同意,周恩来不同意,毛泽东押下三日,在他用完催眠药,不甚清楚的说出“同意”后,身边人员又几经迟疑,再三确认,在美国队马上回国之际,邀请美国球队访华的命令,终于发出。随后,4月10日,美国兵乓球队顺利赴华访问,次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美中两国首脑终于会晤。

这段经久不衰的历史佳话,人们在总结其之所以成功时,首先认为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美国想在中美关系上取得突破,以改变在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被动局面;一方面,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美有共同的战略利益。然而,在历史的必然之外,乒乓外交显示出的民意推动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不可忽视。时任国务卿基辛格事后曾指出,在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消息透露出去后,他非常紧张,唯恐民众谴责政策制定者允许美国队去中国,“但出乎意料的是,美国民众、政界和新闻媒体的反应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而正是美国媒体的正面报道、美国乒乓球队成员的积极反应和美国公众舆论的有力支持,才使尼克松下了决心访问北京。

乒乓外交消除分歧不可或缺

由民间开始,再由政府推动,具有这些特性的乒乓外交,被视为当今红火的“公共外交”典型。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这样定义公共外交: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普遍参与,借助传播和交流等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以获取国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的一种特殊外交形式。而其较通俗的解释便是,针对外国的公众舆论,通过影响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这一点,乒乓外交深相符合。

北京大学王缉思教授在多年的美国研究中曾论断:“中美关系是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关系。”而中美关系,伴随政府层面外交的频繁,却至今未曾建立战略互信,正如杨洁篪在3月“两会”上坦诚的存在分歧一样,对台军售、达赖喇嘛、人权问题、贸易纠纷、南海问题还有人民币问题等等,在过去以及可预见的将来,随时都可能引发中美新摩擦。从这一点出发,无论对之于泱泱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还是对于拥有庞大社会系统的美国,双方欲建立互信,某些时候,民间、公众层面的公共外交,对于促成两国民众互相理解,消除分歧,进而永无争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乒乓外交后的美中公共外交

如前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所言,美国公共外交在美总体外交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表现之一便是众所周知的“自由亚洲电台”、“美国之音”,同时,“911”事件后,促使美国官方重审自己的国际形象,再度思考“乒乓外交”所显示的公共外交的独特魅力与功能,2007年时任国务卿赖斯高调任命美国著名滑冰运动员关颖珊,为美国政府第一位公共外交使节,随后又相继让棒球运动员瑞普肯、影视名星Fran Drescher担当此任,其中前两任,在2007年都曾访问北京,以滑冰、棒球重演“乒乓外交”。

鉴于拉萨“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毒奶粉”风波中,在外部舆论处于被动的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公共外交,以重塑国家形象。美中交往中,教育领域,在最新一份《中美联合声明》宣布的“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文化领域,胡锦涛访美专程参观芝加哥全美最大的孔子学院,而这所学院只是全美71所之一;传播领域,新华社英文电视开播及纽约时报广场上的国家形象片。或许胡锦涛在白宫南草坪上的一句“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人民广泛参与”,更能说明中共对公共外交最新的认识。

值得探索的中国公共外交

就在中国公共外交如火如荼之际,头号强国的美国开始警惕。在外交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卢格2月提交参议院的一份报告中,以孔子学院为例,认为美国在公共外交中,正在输给中国。国务卿希拉里更是随后明言,中国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导致美国影响力的下降。在3月份的两会上,政协发言人赵启正就此回应说,公共外交“并没有超过美国”。

然而,在传播国家形象中,中国的公共外交并非完美。有识者指出,中国的公共外交过分强调传统忽略现状,过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只能告诉其他国家中国在以前的历史中曾经取得了什么成就,却不能让人们知道中国的现状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忽视了构成现代文明的各种元素。美公共外交学者洪朝辉更言,当呼吁加强公共外交之时,首先不能过高估计公共外交的作用。外交毕竟是内政的延续,公共外交可以对国家形象进行化装和包装,但绝不能捏造。中国公共外交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中国软硬实力的强大、中国内政的透明、中国领导人的自信、以及中国民众的素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