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弃学大一新生或近百万 留学生成主流群

首页 > 

留学

 > 全国弃学大一新生或近...

全国弃学大一新生或近百万 留学生成主流群

武汉大学作为曾居“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第6位的着名高校,63名新生弃学“群”的出现,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信号,解剖和研究这63个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样本,对现行高考体制以及大学教育模式进行反思,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63名武大弃学新生的红色信号

这是一个让人多少有点震动的信号。

来自武汉大学的核心调查数据显示,在该校今年录取的2010级本科新生中,63人并未如期出现在武大校园。

至今仍对当年没能考进武大而耿耿于怀的资深媒体人刘少琥先生说:“能考进这样一所知名学校而不去报到,一定不是武大出了问题,而是学生对自己前途的整个评价体系发生了问题。”

武汉大学对这些没有来校报到的学生作的回访结果,与刘少琥的这一说法,形成了一种印证关系。

在询问为什么不来校报到的原因时,除9人因联系方式变更没有联系上,无法得到确切的回答外,其余54人中,有14人是因为出国留学,有10人表示专业不如意选择复读,剩下的弃学者则拒绝说明原因。

针对此情况,武汉大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罕见地对弃学新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回访,并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探析。

武汉大学的探析结果显示, 从弃学学生的专业分布来看,医学院护理专业10人,国际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10人,动力与机械学院材料专业6人,哲学学院6人,外语、新闻、信息管理、历史、数学、物理、电信等专业也有个别学生。

名校名专业,再加上较高的就业率,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学生弃学呢?

接下来的回访结果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软件学院未到的10人中,有4人为第二志愿学生,因为已找到工作而选择放弃;有3人决定出国,1人因病不能到校,还有2人未说明原因。动力与机械学院的6人中有3人明确出国,哲学学院6人中也有2人表示出国学习。护理专业未报到的学生全部是武大后来征集志愿录取的。”

“部分贫困学生可能会选择放弃费用较高的名校而选择能提供更多学费优待的二三类学校,更有甚者,可能会选择有就业保障的订单式教育的高职、中职学校就读。”

而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实力家庭所青睐的到国外留学的取向,也成为高校新生弃学的一个主流群体。

从低到高的弃学路径图

武汉大学当然不是新生弃学的孤例。

更为震撼的消息接踵而至。2010年7月10日,武汉大学所在地的湖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在一个公开场合透露,“去年湖北有3.5万人被高校录取了,但没有去报到。”

如果将观察窗口扩大至全国,按人口和土地面积均为中等省份的湖北公开透露的上述数字推算下来,全国弃学新生接近100万人。

事实上,高校新生弃学现象,并非这两年才出现。

所不同的是,多年前出现的弃学者,放弃就读的对象,大多为高职类院校,以及极少量的二、三本类学校。将名校视若敝屣,是近两年的事情。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早在2002年的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就注意到了湖南2万大学生没有到校报到的事实。这些高校主要集中在民办、高职等类院校群体。

越来越多的高考新生,对高校挑剔起来。来自教育部的公开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各高校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共428万张,但最后报到的只有382万人,有46万人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选择了放弃。

或将颠覆高等教育

“买方市场”

“新生弃学,说到最后,就是学生行使了选择学校的权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会学研究者李先生说,“将独木桥拆掉以后,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前,只有学校挑学生,现在,学生也可以对学校说不,可以自由地选择就读或者弃读。”

有人欢呼,中国的高考制度或将从些进入一个真正的双向选择的时代。

曾荣膺湖南省高考文理科第一名的李滨兵、肖喆两位同学,显然是弃学者中受益最大的体验者。此两人在当年均成功考取大学,但为了读一个更好的大学,甚至仅仅是为了一个理想的专业(肖吉吉本来已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为了读一个理想的专业,主动从北大退学),两人均选择了弃学重读,并最终如愿。

和他们一样,在复读之后,考上比先年更好学校的人大有人在。

这一现象,引发了各种思考。

网友黄建云在他的博客中,发表了他对这类事件的看法。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是极其短缺的‘买方市场’。改革开放初期,不要说考上大学,就是考上个中专,全家人也得欢天喜地,仿佛‘国家干部’的名头正在向自己招手,就意味着从此可以跻身‘社会精英’的行列。”

时代的变化,让当年的这种高考盛况受到了挑战。武汉大学63名新生弃学为这一挑战,提供了现实的研究样本。

“弃学者,你可能损害了我的利益”

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

针对新生弃学,有很多人会去深究其中的原因,有人想到,这是对高考卖方市场的挑战,是高校招生制度面临改写的里程碑事件。

还有一种声音也在传递,这些声音是从那些落榜学生的口中传来的。

在某高职院校读书的学生小姚对记者说:“一些大学新生弃学其实是对我们的不公平。”他们的这种行为,剥夺了我们的权利。”

网友黄建云在他的博客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新生‘弃学’有一个严重后果,即由于学校录取了他们,实际影响了其后各个录取批次考生的录取结果,无形中剥夺了他人被录取到更好学校的机会,也增加了落榜考生的数量。”

另一位网友,则透过这种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我看来,高考中的填报志愿制度设计不够严密合理,是(导致)新生‘弃学’的最主要原因。从法律层面考量,考生填报志愿,应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要约邀请’;从这个角度讲,我国高考录取制度的程序设计中,至少应该增加考生的‘正式承诺’程序和期限。当考生不予‘承诺’时,及时让后面的考生‘补缺’,最终减少落榜人数,这样既不会浪费学校招生指标,也不会影响后面考生的录取机会,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各方利益,可谓一举多得。”

如果通过武汉大学这次颇为集中的弃学事件,能够让这原本早就应该履行的法律程序严格起来,或许就是这次事件最大的意义了。

人们期待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