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否就算是拥有快乐——
韩国籍枪手赵承熙充满怨恨和敌视情绪的内心独白公布后,在美国亚裔社区包括华人家长中引发震撼。
小留学生在美国的生存现状及其心理困境再一次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有人提出诘问:父母们自认为给了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但你是否给了他们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封闭在自我世界里
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良好的教育不能减轻他们内心承受的孤单和压抑,不能破除深深的文化隔阂。赵承熙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在洛杉矶工作近20年的沈先生告诉记者,他女儿在美国的整个中学阶段几乎不和美国学生交往,她们四五个来自两岸三地的女孩组成小圈子,自己玩自己的。
目前在洛杉矶一个大学预科学校念书的小陈同学说,刚来上高三的时候压力特别大,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朋友。中国留学生很难和美国同学打成一片。小陈说,一方面是语言的障碍,另一方面,他们说的明星我们不知道,我们说的明星他们不知道,根本谈不到一起。
如果中国小留学生住的是一个白人社区,本身性格又比较内向,很容易成为白人小孩欺负的对象,久而久之心理发生偏差是完全可以想像的。记者有一个在美国东北部康涅格州的朋友,他们住的小镇只有一户华人。他弟弟从小就到那里读书,但从来都是独来独往,没有什么朋友。他形容他的弟弟思想有点怪,成天不知道在想什么。
在美国纽约法拉逊区一所公立中学当历史老师的周锦钦20年来接触了大量亚裔学生。在他眼里他们几乎从来不和美国白人学生交往,他们只和自己国家的同学玩在一起。
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国内家长可能认为让小孩早点出来读书,一方面容易申请好的学校,另一方面可以提早与美国社会融合。但实际上,整个华人社会与美国主流社会都是有明显隔阂的。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华人,如果能被邀请参加美国人的家庭派对,那已经算很好的朋友了。
记者认识一位高中就来加拿大的华人女子,考上了加拿大一所排名前5位的大学。但硕士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平时生活非常单调,没有任何朋友。因为高中就来北美,上海的同学都已不来往,加拿大人不好交往,和中国留学生又是两个圈子。现在她感觉自己像一个边缘人,和谁都谈不深。
一些从小被父母送出国或带出国的孩子,并不适应在美国深造,但又不甘于做普通的工作,由此陷入困境。一位几年前随父母来到洛杉矶的小留学生,如今在大学预科学校里混着,期待能申请一所他向往的美术学院。由于感觉希望渺茫,身边又没有什么朋友,记者看到他成天挂在MSN上和国内朋友聊天。而MSN的名字也越来越悲观,有时竟然是“天天死一点”。
注意保持健康心态
美西南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生李升东认为大学毕业来美学习的硕士生、博士生,一般心理都比较成熟,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所以这一部分群体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但他也提到像1991年爱荷华大学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杀死5人这样的案例,说明留学生在海外应时刻注意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院博士生管文昕说,她不主张很小就到美国独自来留学,最起码应该和家长一起来。她说自己初来的时候,天天为生存和学业而忧虑,总担心下一学期能不能申请到奖学金。心理脆弱的人恐怕难以承受内心的孤寂和压力。留学当然可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但付出和收获是相等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能会感到失望,并变得消极。
记者认识一位在一所著名大学念音乐专业的朋友。由于忙于打工维持生计,结果和教授产生矛盾,心理压力很大,几乎都不敢去上课。而临近毕业时,博士没考上,工作也没有着落,一度“连死的心都有了”。
而小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小留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孤身在外,碰到压力和苦恼,只知道自己流眼泪,或者向父母诉苦。而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也难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即使父母也在美国,小孩子在学校碰到的苦恼是他们难以感同身受的,实际上能提供的安慰也很少。有些学生压力之下,或者索性放弃学业,随波逐流,有的则沉湎于电子游戏或网络交友,以此来打发时间,排解孤独。
探索心理援助方法
美国社区的一种方式值得借鉴。美国每个社区都有民间组织招募精神导师志愿者,专门针对心理有问题或需要关心和鼓励的少年儿童,上门一对一地交谈并给予指导。华人社区和社团也可成立相应组织,招募志愿者,搜集小留学生的信息,必要时可主动向他们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小留学生出国前的心理辅导课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大部分小留学生只是听了父母的反复叮嘱,就直接奔向完全陌生的国度。一旦遭受挫折,顿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排解,不知道找谁寻求帮助。
赵承熙事件的发生,给所有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和留学生家长们敲了一记警钟。关注青少年留学生的心理困境必须及早付诸行动。这并不是为了防止像赵承熙这样的极端行为,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海外年轻学生身心更健康,生活更快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