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正式对外公布了留学市场的五大“黑洞”事件。消息一出,自“3·15”跨国打假以来一直没有“消停”过的留学市场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关注留学的人一定会注意到,今年以来,有关方面对留学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升温:3月,“3·15”晚会掀起跨国打假风暴;6月,教育部开通涉外监管网;7月,再曝五大“黑案”内幕。但是,人们不禁要问,“风声”如此紧急,为什么还会有个别留学中介不断出轨?
主管部门
三类问题需格外当心
据了解,目前北京共有合法留学中介机构46家,每年办成出国近1万人,签约、咨询的高达十几万人次,总体情况虽比较稳定,但因涉及的学生点多、面广,因而存在的问题也颇复杂。
北京市教委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丁红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学生及家长投诉最多的主要集中在三类问题。
一是非法中介活动频繁,手段隐蔽。不仅一些公司和教育机构未经批准从事中介业务,一些个人也打着国外某院校、某教育机构驻京办事处或分支机构的旗号私自招生,甚至个别已脱离合法中介机构的个人仍然打着中介的牌子从事非法勾当。二是本市合法中介在与外地中介机构合作过程中出现失误。比如这次被曝光的“樱知叶”跨地区招生事件。其在山东地区的委托代理人已脱离原中介机构,但由于“樱知叶”在对其资格审核中出现疏漏,以至损害了当地学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三是学生及家长委托亲友办理出国手续,结果亲友从中牟利,或与非法个人串通蒙骗当事人。
针对上述问题,市教委将从今年开始对被投诉、经查证属实的留学中介机构予以公开曝光;同时将成立留学中介行业协会,加强自律,打黑打假;近期,教育部还将举办中介机构经理人培训班,增强企业负责人遵纪守法的意识和水平。
中介机构
守住牌子才能守住饭碗
自留学中介存在以来,“规范”之声一直不绝于耳,为何还会有“胆大妄为”者敢于出轨?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说得相当坦白,当违约和欺诈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时,必然会有人趋之若鹜,甚至铤而走险。此外,由于对违约违规中介的惩戒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中介所付出的代价远不足以抵付所得的实际利益和好处,所以“越‘黑’的中介越不怕挨打”。
记者了解到,怕“挨打”的不是黑中介,而是品牌中介。事实也证明,北京留学市场大浪淘沙,46家中介机构中有些已经面临出局的困境。
消费者
借双“慧眼”不如长双“慧眼”
去年夏天,马女士的女儿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急于出国留学,由于时间紧迫,咨询了几家中介机构均未能如愿。后经一位亲友“搭线”,马女士以高额费用为代价,通过某国外院校的分支机构直接将女儿送出了国门。其后的遭遇令马女士至今仍痛心不已,“学校”不仅生活、学习条件极差,而且只上了不足半年,学生就被扫地出门了。当马女士费尽周折把女儿接回国内时,办事处已无影无踪。
记者发现,八成学生及家长选择中介是通过亲友介绍或媒体广告,对中介的诚信度、学校的资质知之甚少。对此,丁红宇处长表示,留学中介存在的种种问题,既有个别中介追逐短期利益的原因,也与社会对留学中介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对合法中介识别不够有很大关系。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要慎选国外学校。如果通过中介办理出国留学,除应选择经过资格认定的中介机构外,还要特别注意核实、确认中介机构的国外合作学校是不是正规学校、同时有权查看其经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核准的合作协议。日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设立的专线电话:010-82300056、010-82301008也可以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帮助。晨报记者徐虹
近期留学市场五大“黑洞”事件
●辽宁省人才国际交流服务有限公司办理自费出国留学时,造成30余人损失数百万元人民币;
●北京樱知叶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违规跨地区招生;
●丹麦“人民高等学院”等院校属非学历机构,课程与普通高校不衔接;
●在上海招生的“瑞士金融大学”只是一所在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商业注册的私立院校,其“毕业证书”不被瑞士政府及当地教育机构承认;
●纽西兰正规高等院校少,教育、交通、治安情况尚不具备大量接收留学生的条件,仅今年上半年就发生抢劫、车祸20余起,但仍有个别留学中介进行虚假宣传,介绍学生去一些资质较差的语言学校学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