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留学热”的消费警示

首页 > 

留学

 > “少年留学热”的消费...

“少年留学热”的消费警示

刺激老百姓消费是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然而,作为当前我国老百姓第一消费热点的教育消费,正面临“少年留学”低龄化的困扰,这不仅给我国教育供给敲响警钟,也影响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

教育:老百姓第一消费热点

记者最近就扩大内需问题在广东、江西、浙江、北京等部分省市调研时发现,许多人都承认家庭储蓄的主要目的是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他们往往是在子女还在读小学时就开始存钱,为他们将来读大学做好资金准备。

目前,教育已经成为国内消费的第一热点,是老百姓消费总结构中升幅最大的内容之一。比如,2001年,江西城镇居民的人均文教支出同比增长21%。广东省城调队对1600户居民的收支预期进行的调查表明,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有31%的家庭想增加教育投资;家庭年收入在3万至10万元的,有半数准备增加教育投资。这份调查还表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增加教育投资的比重都居家庭支出预期的前列。浙江省高收入家庭的年子女教育费用平均1万元,广东省富裕家庭平均每户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每年达11096元。

据广东省城调队预测,2010年广东省教育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将达到20%,而1997年时这个数字只有11%。

“儿女国外走,银子往外流”

记者在各地采访时,当问及是否准备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接受采访的政府官员、学者教授和民营企业主,几乎都表示“是”或“如果子女愿意就一定支持”。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省温州市,有一家成立不到1年的出国留学服务中心,但前来这里咨询中学生出国留学的有5000多人,并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这家中心的经理陈保禄说,送子女出国多数是送高中毕业生去国外读大学本专科,少部分是初中毕业生出国读高中,选择的国家主要是英国、澳大利亚、纽西兰等。广东省城调队队长陈铭津估计,广东每年直接流到国外的教育资金超过30亿元。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家庭的出发点一般有以下一些共性:一方面,许多家长担心子女考不取国内一流的名牌学校,又不愿就读一般大学,所以选择“洋学校”。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中产阶层都倾向选择这条路。另一方面,这还体现了一些家长观念的更新变化,他们希望子女去国外体验一下国外的不同教育方式和学会独立自主。

“少年留学”,无奈之举?

为何会把中学尚未毕业的低龄子女送出国接受教育?采访中,许多人提出,一部分外流的教育消费其实是无奈之举,如果能有效增加教育供给,一些外流的教育消费资金是完全可以留在国内的。

近几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高校扩招政策,全国高校招生人数每年增加60多万人,按每人多支出2万元计算,一年可直接扩大需求120多亿元。但为什么这样的教育供给还满足不了需求?

各地专家认为,最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居民进行教育消费的机会还是受到了限制。据部分省市的出国留学服务中心介绍,高中毕业后出国学习的这部分人,大多学习成绩中下,在国内难以考上重点大学或一般本科学校。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说,不能给那些达不到一定分数线的学生提供很好的教育机会,一部分教育消费市场就势必送给了国外学校。

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我国内地的人才优势越来越引起国外教育界的重视。一些外国院校、公司企业学校纷纷和我国学校挂钩,到中国大学甚至到中学挖尖子人才。事实上,一些地方学生留学年龄一降再降。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就有一项在全球争夺人才幼苗的计划。新加坡学校到我国中学招尖子生,上中学就给提供奖学金。

改善教育供给迫在眉睫

针对这种愈演愈烈的教育消费外流趋向,各地专家建议要努力改善国内教育供给状况,把一部分潜在的教育消费外流趋向转化为实际的国内消费。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说,我国大学生只占总人口的8%,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24%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一个高等教育现状下,国家适度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外流的教育消费市场有一部分是完全可能留在国内的。他建议多引进国外的教育机构,大力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办学,也可以尝试进行教育股份制试点。

除了市场供给不足外,还有一些人是看重国外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方式。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汪玉奇说,如果国内的教育不立足全球经济一体化新形势,一些家长是不愿意多花钱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