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让贫困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中国教育

首页 > 

高教

 > 习近平:让贫困孩子接...

习近平:让贫困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中国教育

人民网北京12月11日电(赵英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会议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延展阅读

农村小规模学校困境重重 专家吁为教育公平“托底”

“对于教育公平而言,最简单的评价就是要对那些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帮助,而现在的农村教育,最容易被遗忘、被忽视的是乡镇以下的农村小规模小学。”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16日在北京表示。

11月16日,诸多中国教育学者集聚北京理工大学,以“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发展”为主题进行研讨交流,探讨“后撤点并校”时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困境和破题之道。

“撤点并校”留下的诸多困境

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这一决定,在教育界被简称为“布局调整”,在民间,则被简称为“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系列成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持续多年的农村撤点并校、集中资源办学政策,弊端也逐年凸显。一些地方的“撤点并校”演变为“学校进城”运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大量减少也导致农村教育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尴尬。

“伴随着‘撤点并校’,现在农村教育中可以说有三种类型,城镇中的大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这三种学校各有弊端。”杨东平说。

杨东平说,在一些地区,随着农村学校的减少,城镇中小学规模越来越庞大,人数激增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习环境。“有的小学平均每班130人,教室拥挤不堪,我们的农村家庭付出心血让孩子进城上学,却只能得到这样的学习环境。”

而对于“撤点并校”后逐渐出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杨东平说,教育部(微博)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曾做过连续三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无论是健康状况还是学业成绩,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都不如走读学生。

“我们的政策初衷是把小规模学校整合起来,集中提供好的办学条件,但是我们忽略了小学生的学习成长,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环境,还需要个人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年幼的孩子寄宿在外,有些生活还无法自理,很难保障有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杨东平说。

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内减少了52.1%。

在专家们看来,这一数字背后是,撤校后农村孩子上学距离的增加以及寄宿伴随的教育成本增加。距离增加会让交通安全隐患增大,近年来的农村校车安全话题,就备受舆论关注,而教育成本增加在一些贫困地区则直接造成了农村孩子的辍学率上升。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依旧困境重重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要求坚决禁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改变盲目追求“学校进城”的规划,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以乡镇为中心适当集中”的概念,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

随着《意见》的发布,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农村中小学盲目“撤点并校”被叫停,有学者用“后撤点并校”时代概括此后的农村教育,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尤其是教学点将迎来恢复与振兴。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155008所乡村小学和62544个教学点。但是,经历持续十年之久的“撤点并校”后,当前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诸多发展困境。

2013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全国选择百余所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调研,得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研究报告》显示,经费短缺、教学设施条件落后、教师待遇差和师资水平低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主要发展障碍。

“这些困境的出现,一方面因为贫困,一方面因为社会转型期,资源不断向城市集聚,造成农村学校的利益缺位。”参与这一课题研究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官员张旭介绍。

以经费为例,这份报告称,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公用经费大多由乡镇的中心校负责管理,而中心校对村小和教学点的资金划拨并没有严格标准,中心校要扣除一部分经费用于代课教师的工资发放,有的甚至用于中心校的招待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公用经费往往不能足额划拨。

此外,教学设施条件落后也是突出问题之一。以最基本的校舍安全来看,报告称,目前全国农村小学有危房6400多万平方米,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小和教学点。

而在师资队伍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水平低主要表现在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学历水平低、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陈旧。此外,由于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年轻教师很少愿意到村小和教学点任教,“大多数新进年轻教师也仅仅是把村小和教学点看作是进入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的‘缓冲地带’或‘踏板’。”

加大扶持农村教育 为教育公平“托底”

“当前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诸多困境源于‘学生、学校、资金’这三者的配置关系,如果你重视的是学生,那么钱就跟着人走,而如果你重视的仅仅是学校,那么钱就跟着学校走,显然我们现在的配置模式是后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针对中国农村小规模小学的经费困境,储朝晖向中新网记者表示,当前在一些地方,城市化进程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成了农村学校的“进城化”,学校的高度集中让教育经费和资源配置出现严重失衡。

对于经费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这份调研报告建议,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普遍不足的现象,设立专门的学校建设资金,通过专项资金划拨的方式,调动地方政府保留和建设小规模学校的积极性。

而对于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师资短缺问题,报告则建议修改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探索“班师比”或“校师比”的教师编制核定方式,或者出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的专项政策。

其实,在2012年,教育部就会同多个部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配备、培养、培训、交流、待遇保障和表彰奖励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政策推进。特别提出,立足“底部攻坚”,将农村村小、教学点的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政策突破的重点和项目指向的重点。

在专家看来,国家层面正在逐步加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但是真正实现让边远地区儿童“有学上、上好学”的承诺,除了经费和师资的投入程度,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性的政策也亟待明晰。

例如,当前在校舍建筑、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学校编制及师生比等方面的标准往往以城市学校的适度规模为参照。应加快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的底线标准,不能滥用“因陋就简”的原则,不能用“比过去好”的相对标准。

专家们表示,无论从保障学龄儿童就近入学的角度,还是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农村小规模学校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注这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既是为中国教育“强根”,也是为教育公平“托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