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进补传统文化大中小学生“药方”不同-中国教育

首页 > 

高教

 > 教育观察:进补传统文...

教育观察:进补传统文化大中小学生“药方”不同-中国教育

近来,传统文化成为被媒体提及次数极高的高频词,今年9月9日,总书记习近平前往北师大看望一线教师时,表示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事实上,一系列教材改革的趋势也早就显示出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生们开始在教材中进补传统文化。

□政策

进补传统文化大中小学生“药方”不同

2014年9月,习近平在北师大参观教师节30周年的展览,在观看全国课标制作时,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一时间,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关注。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已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大中小学生进补传统文化提供支持。

教育部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我国将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低年级阶段,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

小学高年级阶段,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

初中阶段,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高中阶段,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大学阶段,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现状

语文教材古诗词有增有减

中小学教材一直是文化传播的风向标,增减课文都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今年8月底,有媒体发现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课本里,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同时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此次调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相关人士回应称,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并非删除古诗,而是将这些古诗重新编排至各学期,改变古诗教学的方式。上海一、二年级小学生将学习20首古诗,小学阶段5年内共学习80首古诗。

与此同时,编写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向媒体表示,从明年9月起,北京市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材都将增加诗词内容。北京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对于北京市大幅增加课文中的古诗词,她表示教材修订并非临时决定。

“我们不是听了习主席的建议才修订的,只是巧合”,任翔称,早在去年10月,她所在的团队就已开始启动教材编写工作,目前教材已编完,并于今年8月通过了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对于一年级课本中大幅度提高古诗词的数量,任翔表示,低年级的古诗词主要以诵读为主,不要求背记,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提高语感。同时,所有的古诗词都会配合传统节日,以篇章的形式出现。

历史教材覆盖到初中三年

历史课也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北京版初中历史教材也于日前完成修订。新教材总册数从4册变为6册,课程将覆盖初一至初三所有年级。

目前北京各初中主要使用北京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的历史教材。目前这两个版的历史教材课程仅在初一七年级)、初二(八年级)开设,初三(九年级)并没有历史课。因此,受到课时规定和设课年级的制约,“北京版”历史教材的中国史内容有所压缩。

2011年底,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新课标,其中,历史学科提出“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北京随即启动了“新课标”教材的修订工作。

目前,北京版历史教材的修订工作已经完成,教材数量由原来的4册调整为6册。其中中国历史增加了2册,变为4册;世界历史2册,内容也依据“新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

□困境

国学升温但缺内容架构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全国中小学校纷纷开设“国学教育”随之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宠。但目前的国学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史家小学德育主任李娟认为,最集中的问题体现在没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架构,没有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部分学校国学教育普遍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形式主义的倾向。要想积极地推动国学教育在小学的展开,并使其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轨道,应对之策是让国学教育与学生的人格教育相统一,国学经典与学生的成长历程相关联。同时,必须强化国学教育的课程意识;在组织实施方面,强调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原则,强调诵读经典在学习国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国学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古诗词诵读传承不理想

除了内容架构问题,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也表示,现在课本中的很多古诗词在过去都有自己的吟诵曲调,便于记忆。但是,由于现代多是要求学生朗诵,吟诵也渐渐变少。

尽管目前很多专家抢救性地记录了很多吟诵的方式,也在一些视频、录音中收录了文学大家的吟诵作品,但古诗词的吟诵在普及上并不理想。很多学校也缺乏会吟诵的老师,因此,在古典文化传承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做法

◎小学◎

学科渗透多元解读元典

史家小学成立了经典诵读课题组,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元典诵读活动。德育主任李娟介绍,学校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经典美文的赏析诵读,探索语文教学新思路。“我们利用教材中出现的经典诵读内容,教给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方法,训练他们能够借助工具书等自己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我们还借助综合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同时,学校将“国学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比如,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书法课引导学生拿起毛笔抄写他们最喜欢的经典内容等。在史家小学素质教育基地,还开设了中医、中药、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

另外,每天清晨5分钟的“书香史家,书声琅琅”要求全校学生大声诵读经典。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二至六年级涉及中华古诗文经典内容,从本学期开始诵读史家小学教师合编的《学而》一书,李娟介绍,这本书包括了:强身、孝友、礼乐、笃行、学而、君子、诚敬、仁义、中和、修平十个章节。

学校在每周二的广播时间,专设“书香史家,品味经典”栏目,由学生代表向全校同学推荐和简单讲解经典篇目。每学期史家书院还将带领孩子们召开“文化沙龙”活动,如三月三“曲水流觞”笔会、文房四宝、紫砂与茶艺等讲座沙龙。中秋节开展传统书法笔会活动,书院“讲会”制度,每月一次外聘的传统文化讲座。作为史家特有的文化,“史家讲坛”定期开展大型国学宣讲活动。李娟介绍,他们每个月会聘请在社会上、学术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结合当前教育给老师、家长、学生们讲经典,话教育。从2011年9月至今,舒乙、于丹、阎崇年、杨澜、马未都、濮存昕等学术专家、业界精英分别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了他们眼中的经典文化。

网络交流家校互动

此外,学校还设立书香史家专用博客,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展示。从2011年9月份设立至今,每周都会有专人负责推荐经典诵读材料,从《弟子规》、《三字经》到《论语》、《孟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让学生通过这一现代化的手段感受古代经典的魅力。这里登载了每一周的阅读推荐资料,记录了每一次的课题组活动,展出了同学们的诗歌创作和阅读体验,目前已有上万次的浏览记录。

和孩子一起读经典已成了很多史家家长晚上的必修课。李娟介绍,在学校的指导下,家长与孩子共同开展有层次、有梯度、有针对性的亲子阅读,并适时根据需要在家庭间开展读书联盟活动。“很多在这方面有修为的家长还自愿加入我们的教育团队,利用史家讲坛和班会课的时间为孩子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经典解读。”

◎中学◎

早读采用台湾版教材

北京十一学校在语文教学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就在9月19日,十一学校和新阅读研究所历时3年,正式研制完成了“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十一学校向全国中学生推荐初中、高中两套书目各100本。分别以30本基础阅读图书、70种推荐阅读图书的方式介绍给中学生。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文学经典。校长李希贵表示,为了避免“去中国化”倾向,书目选择了相当数量的中国作品。

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闫存林介绍,学校中学生的阅读非常广泛。对于学校来说,传统文化的回归并非有关部门的推广才重视,而是之前一直在做。当初在初中,除了课文外,学校还大量组织课外活动,学生们背诵新论语等。高中阶段学校还开设了先秦诸子阅读选修课,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

与大部分学校使用传统教材不同,十一学校已经率先在早读时使用了台湾版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闫存林说,学校老师比较了很多版本的传统文化教材,认为中华书局此次引进的台湾版教材更适合中学生阅读。闫存林说,此前学校给每个功能教室配备了24套丛书,但是早读时发现不够用,“现在就一人一本”。他认为,台湾版的教材在编排方式上很适合学生,包括:原文、章旨、注释、解读等内容,同时大陆版还把自主招生考试的相关习题放入其中,每学一段时间还有测试练习,因此,学生反响很好。今年学校已经在全部高中年级推广。

据悉,台湾版的这套教材已经使用近60年,台湾目前约有48%的学校共5.3万名学生使用此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分上下册,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面向高中学生进行分类讲解。

◎大学◎

培训百位中学教师传承经典

记者从中国音乐学院了解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开展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已经进行,研究内容包括经典教育、民俗教育等。谢嘉幸说,主要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开展中国特色的教育。其中,一项内容便是“大师班”,今年,学校计划邀请台湾吟诵专家徐建顺等到学校给北京市的100名中学教师培训古典诗词吟诵,同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名教师一同参加。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

□专家看法

传统文化也应遵循科学规律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表示,最近几年来,国家对中国文化、传统文化都极为重视。这也是他们一直坚持的原则,在刚刚完成的给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推荐书目中,中国图书篇目占到了主体地位,小学中中国作家的作品达到50%左右,中学生比例也很高。朱永新说,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朱永新认为,语文课本的变化,要进行科学研究,不能领导人说什么就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根据价值的分析来考量。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内容,这是关键的。“要不要删,删多少,应该由专家们进行专题研究”。他认为,首先书最重要的角度是育人,经过大浪淘沙的文章,往往具有更大的价值,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好。

李希贵则表示,传统文化的形成,更需要对学习的内容有科学的选择,如《古文观止译注》这样的内容即使高中生阅读也需要老师指导,因此,需要科学的选择。

□他山之石

此前,中华两岸文化经贸交流发展促进会专家曾去台湾考察,专家称,台湾很重视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一直延续“国文”的称谓,使用沿用几千年的繁体字。在小学阶段,台湾学校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训练,以国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主。高雄县凤山国小就有作文、书法、陶笛、围棋、剑道等学生社团,《四书》等传统经典是学校“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激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专业民间机构每学年都到学校举办“经典会考”。据媒体报道,台南市博爱国小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近年来,台湾的小学都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博爱国小音乐教育以西洋乐为主,但现在加入了传统音乐的课程,小学课程中加入了古典文学的内容,并以社团组织为单位开展经典诵读等学习传统文化活动。

在高中阶段,文科的必修课程有三种:《高中国文》、《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前两种是语文基础知识,以及经史子集的基本介绍,《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则完全是“四书”内容。2010年9月7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文化经典内容所占的比重:高中三年文言文所占比重由原来的40%、45%、50%提升至45%B65%,篇数酌定30篇,文章皆出自《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老子》、《诗经》、《春秋左氏传》、《礼记》等经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